太平圣惠方 - 第 416 页/共 791 页

自三吴巴东。及南诸山郡县。有山谷溪源处。有水毒病。春秋转得。一名中水。一名中溪。一名中洒苏骇。乃东人所呼。一名水病。亦名溪温。今人中溪。以其病与射工相似。通呼溪四肢日则脓急能脉沉细迟者为阴。是雌溪。难治。欲知审是。中水者。手足指冷即是。若不冷非也。其冷或一寸。或至腕。或至肘膝。冷至二寸为微。至肘膝为剧。又云。作汤数斗。用蒜四升。捣碎。投于汤内良。绞去滓。适寒温。以自浴。若身体发赤斑文者是也。又云。发疮处。但如黑点绕四边赤。状如鸡眼。在高处难治。下处则易治。无复余异。其候但觉寒热头痛。腰背急强。手脚冷。久咳欲眠。朝瘥暮剧。然则溪病。不假蒜汤及视下部疮也。此证者至困时。亦皆洞利及齿间血出。其热势渐猛者。则心腹烦乱。不食而狂语。或有下血物如烂肝。十余日至二十日则死不测。是虫蚀五脏肛伤故也。又云溪病不瘥。乃飞虫来入。或在皮肤腹胁之间数自多少不定。此即应是所云虫啖蚀五脏。及下部之事。若攻啖五脏便死。彼土辟却之法。   略与射工相似也。   治水毒方。   上以五加根烧研为末。以酒或水调下二钱。研叶饮汁亦佳。   又方。   上烧鲛鱼皮。以水调下二钱。   又方。   上捣七姑草。以涂腰背诸处即瘥。七姑生冬间。细叶如酸莓。   又方。   上以乌蒜一枚。烂捣。酒半盏和服。当瘥。一名乌韭。山中甚多。   又方。   上捣苍耳取汁一大盏。分二服。   又方。   上取蓼捣汁一小盏。渐渐饮之。兼以涂身令周匝。立瘥。   又方。   上取雄牛膝一把。水酒共一杯。渍绞取汁饮之。日三。雄牛膝茎紫。白者是雌也。   又方。   桃叶 梅叶上件药等分。水捣绞取汁一大盏。分为三(二)服。冷冻饮料之。   又方。   蓝一把。捣水解以涂面目身体。甚良。   又方。   上用大莓根捣末饮之。并导下部。生者用汁。夏月行常多 。此药末入水。以一钱投水上流。无所畏。又辟射工。凡洗浴以少数投水盆中。即无复中毒也。   卷第五十七   治溺水诸方   治溺水死方。   凡溺水。急解去死人衣。炙脐中即瘥。   又方。   上以灶中灰。布地令浓五寸。以甑侧安着灰上。令溺人伏于甑上。使头小垂。下抄盐二钱。   中。   又方。   上掘地作坑。熬数斛热灰纳坑中。下溺人。灰覆。湿彻即易之。灰勿太热。灰冷更易。   半日即活也。   又方。   上取大甑倾之。扶溺人伏其上。口临甑口。燃苇火二七把。烧甑中。当溺人心下。令烟出。小入溺人鼻口中。水出尽则活。火尽复益之。令人足得暖。卒无甑者。于岸侧掘地如甑。   空又方。   上但埋溺人暖灰中。头足俱没。唯开七孔。水出即活。   又方。   上倒悬溺人。以好酒灌鼻。又灌下部。   又方。   上绵裹皂荚纳下部中。须臾水出。   又方。   上绵裹锻石。纳下部中。水尽即活。   又方。   上倒悬。解去衣。去脐中垢。极吹两耳。起乃止。即活。   又方。   上熬沙覆溺人上下。但出鼻口耳。沙湿即易。   又方。   上屈溺人两脚。着别人两肩上。溺人背向别人背。倒负。持走行。吐水出便活。   治冬月落水。冻。四肢直。口噤。尚有气方。   上熬灰使暖。盛以囊。敷其心上。冷即易之。心暖气通转。口乃开。温小便粥。稍稍与之。人即活。若不温。不得持火炙身。冷气与火相争则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