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台秘要 - 第 260 页/共 398 页

病源蛊是合聚虫蛇之类,以器皿盛之,任其自相食啖,余留一存者为蛊,能变化为毒害,人有事之以毒害,多因饮食内行之,人中之者,心腹懊痛烦毒不可忍,食人五脏,下血瘀黑如烂鸡肝。(出第二十五卷中)   短剧疗蛊毒,腹痛注下赤血,踯躅散方。   羊踯躅 干姜 藜芦(熬) 附子(炮) 巴豆(去皮心熬) 野葛皮 肉桂 丹砂(研) 雄黄(研) 蜈蚣(炙各一分)   上十味捣为散,以水服一刀圭,不知,加一粟米。忌猪肉,芦笋,生血物,生葱,狸肉。(古今录验同)   又疗蛊下血欲死方。   蔷薇根(锉一升) 牛膝(五) 连翘子(一升) 腊(一弹子许)   上四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即愈。(古今录验同)   又疗诸蛊,大便下血日数十行方。   巴豆(二七枚) 藜芦(炙) 附子(炮) 芫菁(去足翅熬) 矾石(各二分熬汁尽)   上五味捣下筛,别研巴豆如膏,和相得,以绵裹一大豆许,纳下部中,日二三愈。忌同前方。(千金古今录验同并出第四卷中)   千金凡忽患下血,以上件方疗,更增剧者,此是中蛊,其下血状如鸭肝,腹中绞痛急者,此方主之。   茜根 升麻 犀角(各三两) 地榆 白 荷(各四两) 桔梗 黄柏 黄芩(各一两)   上八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又凡猝患血痢,或赤或黑,无有多少,此皆是蛊毒,粗医以断痢处之,此大非也。   又疗中蛊毒,吐血下血皆如烂鸡肝,令人心腹绞切痛如有物啮,若不即疗,令人五脏尽乃死,验之法,欲知是蛊,令病患唾水中,沉者是蛊,浮者非蛊也方槲木北阴白皮 桃根皮 皮(炙一方寸匕) 乱发灰(一方寸匕) 生麻子(汁五升)   上五味,先煮槲皮桃根,取浓汁一升,和麻子汁乱发灰 皮末等,令病者少食,旦服一升,须臾着盆水,以鸡翮搅,吐水中如牛涎犊胎,及诸蛊毒之物。(出第二十五卷中)   千金翼疗蛊毒下血方。   皮烧灰,以水服方寸匕,当吐蛊毒。(出第十五卷中)   崔氏疗中蛊下血及毒下,羚羊皮汤方。   羚羊皮(方三寸炙) 荷根(四两) 苦参 黄连(各二两) 当归 升麻 犀角(各三两)   上七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无 荷根,以茜根代之。   又疗中蛊毒泻血,日夜无度,腹痛不可忍方取白 荷叶四五枚,私纳着病患眠卧处席下,勿令病患知之,若为蛊毒所伤,则不肯在上眠,即知是蛊毒为病,用皂荚三挺,炙去皮子,打碎,用极酽醋四升于瓷器中,候日正午时药,甲,除,古今录验疗猝中蛊,下血如鸡肝者,昼夜下石余血,四脏悉损,唯心未毁,或乃鼻破待死方。   桔梗捣末,以酒服方寸匕,日三,不能下药,以物揭口开灌之,心中当烦,须臾自静,有顷下蛊,至服七日止,当服猪肝 以补之。(出第四卷中)   卷第二十八   五蛊方一十二首   千金太上五蛊丸,主百蛊吐血伤中,心腹结气,或坚气塞咽喉,语声不出,短气欲死,饮食不下,吐逆上气,去来无常,状如鬼祟,身体浮肿,心闷烦疼寒战,梦与鬼交,狐狸作魅,雄黄(研) 椒目(熬) 巴豆(去心皮熬) 鬼臼 莽草(炙) 芫花(熬) 真珠藜芦(炙) 矾石(各四分烧) 獭肝(炙二分) 附子(炮去皮五分) 蜈蚣(三枚炙) 斑蝥(三十枚去翅足熬)   上十三味捣末,蜜和更捣一二千杵,每服如小豆一丸,余密封勿泄,十丸为一剂,如不中病,后日增一丸,以下利为度,当下虫种种状貌,不可具载,下七日后将息,服一剂,三十年又方酒服桔梗犀角末方寸匕,日三服,不能自服,揭口与药下,心中当烦,须臾自静,有顷下,至七日止,当食猪脾以补之。(并出第二十五卷中)   崔氏疗五蛊毒方。   一曰蛇蛊,食中得之,咽中如有物,咽之不入,吐之不出,闷乱不得眠,心热不能食方服马兜铃根,即吐出,又服麝香方寸匕,亦自消或吐出也。   二曰蜣螂蛊,得之胸中忽然,或哽入咽,怵怵如虫行,咳而有血方。   服獾肫脂即下,或吐或自消也。   三曰虾蟆蛊,得之心腹胀满,口干思水,不能食,闷乱大喘而气发方。   服车脂半升即出。   四曰蝌蚪蛊,同上疗法甚验。   五曰草蛊,术在西凉以西及岭南人多行此毒,入人咽,刺痛求死方。   服甘草蓝汁即自消。   又方五蛊共一法疗之,但取产妇胎衣切之,曝干为散,水和服半钱匕,五毒自消。   又方含升麻咽汁。   又方五蛊都服马兜铃苗,似萝 草形正直上,取鸡子大,捣为散,服半钱匕,或至一匕,五蛊毒之病多在喉中,常须记之,或小医不识此病,言胃冷蛔动,或浪称是注,灸刺浪服诸药,枉死也,此由医生未经历故也,宜令审别之。(并出第三卷中)   古今录验五蛊汤方。   犀角(三两) 荷根 黄连 缝草 当归(各二两) 羚羊皮(方二寸炙)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为三服。   又五蛊下利去膏血,赤 丸方芫花(一升) 巴豆(一百枚) 赤 (方圆一寸)   上三味捣筛,以蜜为丸,更捣,丸如胡豆,服一丸,如下利不止,以清粥汁止之,不下,小增之,欲令阴除,不令大下。(范汪同并出第四十五卷中)   卷第二十八   蛊注方三首   病源蛊注者,住也,言其病迟滞停住,死,又注易旁人也,蛊者是聚蛇蛊之类,以器皿盛之,令其自相啖食,余有一个存者为蛊也,而能变化,人有造作钦事之者,以毒害于他,多于饮食内而行用之,中之者心闷腹痛,其食五脏尽则死,有缓有急,急者仓猝,十数日便死,缓者延引岁月,游走腹内,常气力羸惫,骨节沉重,发则心腹烦懊而痛,令人所食之物,亦变化为蛊,渐侵食腑脏尽而死,死则病流注染着旁人,故为蛊注也。(出第二十四卷中)   范汪疗蛊注百病, 瘕积聚,酸削骨肉,大小便不利,猝忤遇恶风,胪胀腹满,淋水转相注,殚门尽户,延及男女外孙,医所不能疗,更生十七物紫参丸方。   紫参 人参 半夏(洗) 藜芦 代赭 桔梗 白薇 肉苁蓉(各三分) 石膏(一分) 大黄(一分) 牡蛎(一分熬) 丹参(一分) 虾蟆灰 乌头(炮四分) 野狼毒(一分)   上药捣筛,蜜和为丸,以饮下如小豆一丸,日三服,老小以意减之,蜂虿所螫,以涂其上神良。忌羊肉冷水。(一方无虾蟆有干姜四分出第十四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