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门补要 - 第 7 页/共 25 页

咯血圆点不治   吐血虽多,由肺胃肝来者,十中可治七八。惟咯血乃痰带血丝,盖由咳久肺伤,或脾虚无以生肺,或风遏化火刑金。初时易治,延绵多费手。最危者,痰见圆红珠,形神饮食尚未大败,实肾水将枯,龙火震动,营分溢于上窍。以圆为天,天一生水,肾者水脏,水中火烁,越位侵肺,故咯圆点血星,十症十死。   卷上   抓碰成恶疮   人有头面肢体,每因抓碰,伤破肌肉。或被刀斧伤斫,初无关碍,乃不戒荤腥发物,致患处 赤肿痛,转成疔疮恶毒。病者与医家。昧于不知其由。宜速忌口味。根据外症施治。延迟难救。   卷上   气虚成瘤   每有病后,体亏气虚,不能上升,使头巅之气机不运,凝肿如瘤,按之绵软,或大如杯,或小如桃,不可动刀针,只宜峻补正气,月余自消。又有初生小儿,先天不足,亦有此瘤,不必施治,两月后自愈。   卷上   病时病后要省劳节欲   人当病来,一触忿怒,劳动并嗜欲忧思,能使轻症转重,而重症入危,至病将愈,尤宜屏去外缘,方易强健。若不禁戒,变象蜂起,谁之咎欤?   卷上   病中转病   有因内病将愈,随转外症者。亦有先由外症欲痊,旋起内病者。更有轻病变重,而重时又转轻,迭相循环者。又见病日未久,传变不定,而病象无常者。皆由脏腑早败,精血散离,不能敛束,而神气无所根据,现出幻端,其亡可立而待也。   卷上   砒霜切不可用入药   砒霜本大热大毒,禁用之品,一入药中进腹则肠胃炸裂,立时见毙。若以搽头虱,则头面赤肿裂痛。用擦疥癞,则浑身肉肿皮绽,或腐肌剥肤,轻则使人生理残障,重则殒命。中其毒者,内多服清败药,外以生军、绿豆粉、青黛、黄连为末,老桐油和敷。   卷上   人忽反常   人有素性好静,少怒忽变为多怒而常动,此阴已亏,而阳将亢。有性嗜动善怒,忽转成寡怒而求静,此阳不足而阴有余。凡七情之喜惧爱憎,迨乎居室衣服饮食玩好,皆与平昔迥乎相反者,殆非祸兆,即是病机。他人只可迎其意,而婉然劝解。勿可再拂其性,而使更剧也。   卷中   鼻渊   脑户久为湿热上蒸,外被风寒裹束,鼻通于脑,气亦壅塞,时有腥脓渗下,如釜底常有薪炊,则釜中自生变味,气水涓涓而滴,名曰鼻渊。乃肺脑实火,以清肺饮(方见后),引加猪胆汁(一个)冲服。胆可通脑,以有情入无情,转能制病。十数服自效。   卷中   下疳宜食淡味   患下疳与鼓胀病,皆忌盐酱,因咸味敛湿助火凝痰,使外症肿痛腐烂。然食淡味,人易衰软。以秋石充盐为食最妥。   卷中   肺热极便烂臭   表邪遏伏于肺,失于宣散,并嗜烟酒,火毒上熏,久郁热炽,烁腐肺叶,则出秽气,如臭蛋逼人,虽延迁终不治。   卷中   脓气味如臭蛋   痈疽成脓日久,未经开放,愈酿则热愈盛,热愈盛则蒸灼腐肉变味,愈热愈熟必穿决而脓出,其气臭过于臭蛋,在四肢总拖连难敛,在身体者难治。   卷中   肾气游风   脾肾两虚,气血错乱,湿邪内扰,每临暑湿之令,外湿激动内湿,使足胫皮肤,红肿坠痛,为肾气游风。用针刺出湿水,将黄柏末、豆腐和敷,内服防己汤。(方见后)。   卷中   赤白游风   表虚风入,兼血热皮燥,致皮痒搔落白屑,或生水窠,或有黄白靥,游走不定,(赤者名赤游风,白者名白游风。)治不易效,久进祛风丸,可退。(方见后。)   卷中   狗咬毒易走散   常犬咬破皮肉,即上戌毒丹贴膏药,(方见《青囊集》。)四五日可愈。倘不速治,及不戒口,其毒易散,红肿 痛,烂深淌脓,在上身者,按痈肿治法。在膝盖下者,先提毒三日,再按疮治法。若疯犬咬者,治法见《青囊集》。   卷中   辨痧疹腹痛   小儿痧疹,热毒未达,伏于肠胃,常悠悠腹痛,头与胸腹皆发热,或全下发热,其身腹有红紫块点,或隐或现,脉浮数,宜疏散其表。如误以暖药,入腹不救。若蛔犯中胃作痛,痛有止息,尺脉沉滑,忽大忽小。若寒邪腹痛,脉沉迟,此二症皆不发热。   卷中   头面颈项外症不可针灸   头面颈项生疡,乃风热上壅居多。头又诸阳所会,误用针灸,似救火沃油,遂漫肿难挽,至肉桂、麝香,温暖膏药,尤不可贴,亦助火为肿,可畏。   卷中   粗筋多处忌针   劳苦之辈,腿足多有粗筋盘曲,则筋内即血管或湿气盛,与血分过热者,虽发外疡,误用刀针,恐血淌不止无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