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锦囊秘录 - 第 30 页/共 253 页
僵蚕 朱砂 防风(各一钱) 麝香(一字) 为末,白米饭和丸,麦冬汤下。
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论湿痹(儿科)
治急慢惊风方
用蚯蚓一大条,白颈者更妙,去泥不见水,急惊用上半截,慢惊用下半截,雄黄研末,为丸,如欠实大,朱砂为衣,每服一丸,用姜汤下。
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论湿痹(儿科)
酿乳法
治慢惊昏睡多啼,凡面黄,脉细者,难治。
人参 木香 藿香(洗) 沉香 陈皮 神曲(炒) 麦 (炒) 丁香(各等分)
上锉散,每服三钱,姜十片,紫苏十叶,枣三枚,煎。乳母食后,捏去乳汁服之,即仰卧霎时,入乳之后,略令儿吮,不可过饱,亦良法也。
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论湿痹(儿科)
生附四君子汤
助胃回阳。
上以四君子汤加生附子四分之一,厥逆者对加,每一钱,姜三片,煎熟,以匙送下。
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论湿痹(儿科)
异功散
温中和气,治吐泻不思饮食,及虚冷病。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炙) 橘红 木香(煨,各等分) 上锉散,每服三字,姜枣煎。一方无木香。
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论湿痹(儿科)
术附汤
治慢脾风,身弓发直,吐乳贪睡,汗流不已。
大附子(一个,炮) 白术(一两) 肉豆蔻(二个,曲煨) 甘草 木香(各五钱) 上咀,每服二钱,姜枣水煎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论湿痹(儿科)
安神丹
治小儿心神不宁,困卧多惊,痰涎壅盛。
朱砂 远忘(去心) 人参(各二钱五分) 乳香(五钱,各另研) 酸枣仁(去壳,二钱) 为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金箔为衣,人参汤化下。
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论湿痹(儿科)
钩藤汤
治诸痫痉 。
橘红 钩藤 胆星 天麻 僵蚕 人参 远志 犀角 石菖蒲 加灯心水煎,临服加牛黄、珍珠末。
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论湿痹(儿科)
铁粉丸
治颠发不时,烦闷吐涎。
龙齿 轻粉 天麻(煨) 胆星(炒,各三钱) 牛黄(一钱) 没药(二钱) 麝香(五分)
或腊日,或端午日,将前药为末,用水丸,荆芥汤下。合时与取水时,切忌妇人、鸡、犬、猫见。
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惊风门要药
清风热,如柴胡、黄芩、葛根、防风、桔梗、荆芥、生甘草、连翘、天花粉、栀子草、龙胆、犀角、羚羊角、黄连、淡竹叶、灯心、滑石、芦荟之类,随候采用。
散风寒,如防风、羌活、紫苏、前胡、桂枝、细辛、麻黄、生姜、葱白之类,随候采用。
消食去滞,如山楂、枳实、枳壳、木香、陈皮、腹皮、大黄、朴硝之类,随候采用。
镇惊安神,如天麻、茯神、远志、枣仁、钩藤、菖蒲、丹参、麦冬、当归、芍药、朱砂、珍珠、灯花、龙脑、金箔、龙齿、麝香、檀香、安息香、苏合香、乳香、琥珀、代赭石之类,随候采用。
豁痰利气,如橘红、白附子、白芥子、苏子、莱菔子、僵蚕、胆南星、半夏、天麻、贝母、郁金、姜黄、杏仁、前胡、天竺黄、雄黄、牛黄、珍珠轻粉、礞石、巴霜、蜈蚣之类,随候采用。
温补脾胃,如肉桂、白术、炮姜、煨姜、丁香、炙甘草、藿香、茯苓、黄 、人参、附子、肉果、山药、木香、砂仁、白扁豆、紫河车、陈黄米、莲肉之类,随候采用。
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方脉痫病合参(附论颤振螈)
《纲目》曰:颠痫即头眩。痰在膈间,则眩微不仆。痰盈膈上,则眩甚仆倒于地,而不知人,名之曰癫痫。大人曰癫,小儿曰痫,其实一疾也。然与中风、中寒、中暑、尸厥等,仆倒不同。凡癫痫仆时,口中作声,将醒时吐涎沫,醒后又复发,时作时止,而不休息。中风、中寒、中暑、尸厥之类,则仆时无声,醒时无涎沫,后不复发,间有发者,亦非如癫痫常发状也。
痫与 ,略相类而实不同,其病发则身软时醒者谓之痫,身强直反张如弓,不时醒者谓之 。痫病随其痰之潮作,故有时而醒; 病比痫为更甚,而有挟虚者,故因其昏冒而遂致丧亡者多矣。故丹溪曰:乃气虚而兼有火有痰,宜用人参竹沥之类,切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
夫痫,痰火所致,前人有称为风痫者,刘河间谓由热甚而风燥,为其兼化,涎溢胸膈而螈 昏冒僵仆也。然病痫者,涎沫出于口,冷汗出于身,清涕出于鼻,皆阳跷、阴跷、督、冲四脉之邪上行,盖肾不任煎熬,沸腾上行为之也。昼发属阳跷,夜发属阴跷,此奇邪为病,不系五行阴阳十二经所拘,当从督冲二跷四穴奇邪之法治之。
按:痫病,古方或云风,或云惊痫,或云癫痫,由此疾与中风、颠狂、急慢惊相类,故命名不同也。原其所由,或在母腹中受惊;或因闻大惊而得。盖小儿神气尚弱,惊则神不守舍,舍空则痰涎归之;或饮食失节,脾胃有伤,积为痰饮,以致痰迷心窍而作者,治法必当寻火寻痰而论,前人多用镇坠清心之药,固可以治热,可以清痰。若有顽痰胶固者,此药未易驱逐。在上者必先用吐,吐后方用平肝之剂,如青黛柴胡龙会丸之类。更有痰实在里者,亦须下之。故丹溪曰:痫属惊与痰,不必分五等。大率行痰为主,黄芩、黄连、栝蒌、半夏、南星,随痰火多少治之。
按:痫症病本痰热,宜用辛寒之剂,然有用附子何也?盖痫乃痰瘀结于心胸之间,每遇火动则发,非附子热性走而不守,则焉能流通结滞,开散顽痰乎!此从治之法,乃劫剂也,不得已而用之。亦犹中风之症,本风火阳邪,而用乌、附也。故辛热之药,只宜施之于肥白多痰之人,用诸药而不效者。若夫黑瘦多火之人,不宜用也。
颤振者,非寒禁鼓栗,乃木火上盛,肾阴不充,下虚上实,实为痰火,虚为肾亏,法则清上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