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锦囊秘录 - 第 132 页/共 253 页

人参(各一两五钱) 香附(半斤)   上将地黄、生姜各捣汁,以生姜汁浸地黄渣,地黄汁浸生姜渣,各以汁尽为度。次将余药为末,共作一处,日干同为末,醋糊丸,桐子大,空心服五十丸,姜汤下。   活血散   治冲任经虚,经事不调,不拘多少前后并治。   白芍药 玄胡索 当归 川芎(各四两) 肉桂(去皮一两)   每服四钱,水煎食后热服。   四制醋附丸   治妇人女子经候不调。   香附子(去毛一斤,作四分,一分好酒浸七日,一分小便浸七日,一分盐水浸七日,一分米醋浸七日)   谷焙干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盐酒送下,肥人根据方服,瘦人加泽兰叶、赤茯苓各二两。   按:香附子血中元气药也,妇人假血为本,以气为用,今用香附子开郁行气,气行而血亦行矣,但气调而血枯、血燥者用之,非徒无益也。   当归地黄丸   治妇人血气不和,月事不匀,腰腿疼痛。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熟 (各五钱) 牡丹皮 玄胡索(各二钱五分) 人参 黄 (各一钱二分半)   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汤下。   通经丸   治妇人室女经候不通,脐腹疼痛,或成血瘕。   川椒(炒去汗) 蓬术(炒去烟) 青皮(去白) 干漆(炒去烟) 当归 干姜(炒) 大黄(炒) 桃仁(炒)   红花 桂心(各等分)   为末,将一半用米醋熬成膏,和余药,一半成剂,臼中柞之,丸桐子大、阴干,每服五十丸,醋汤温酒空心下。   通经散   治室女月水不通。   雄鼠屎一两烧存性,为末,空心温酒调下一钱神效。   血竭膏   治干血气。   锦纹大黄(酒浸晒干四两)为末,一升熬成膏,丸如鸡子大,每服一丸热酒化开,待温临卧服,大便一二行,红脉自下,此药调经水之仙药也。   玄胡索汤   治妇人室女七情所感,血气相并,心腹疼痛,或连腰胁,甚作搐搦,一切血气经候不调。   玄胡索 赤芍药 片子姜黄 官桂(不见人) 当归(去芦) 蒲黄(各五钱) 甘草(一钱五分) 木香(不见火) 乳香 没药(各三钱)   每服四钱,姜水煎服。如吐逆,加半夏、橘红(各五钱)   蠲痛散   治妇人血气刺痛。   荔枝核(烧存性五钱) 香附(炒一两)   为末每服二钱,淡盐汤下。   失笑散   治小肠气痛,妇人血气痛欲死者。   五灵脂 蒲黄(各等分)   为末,每服二钱,用醋一合熬药成膏,入水一盏,煎七分热服。   小柴胡汤   治妇人伤风七八日,积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如疟状。   柴胡(八钱) 半夏(二钱) 人参 甘草 黄芩 生地(各三钱) 麦冬(二钱)   每服八钱,姜枣,水煎服。   治女人干血劳方   用陈麦曲(四两,火 存性)   为末,每服一两,冲黄酒下,出臭汗为验,忌面食二十一日。   女科精要卷十六   崩漏门诸论   《经》曰:悲哀太过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热气在中,故血走而崩也。又曰:阴虚阳搏谓之崩。然有得之悲哀者,七情伤心之崩也;有得之劳力者,内伤劳倦之崩也。崩者,经血卒然大至,或清或浊,或纯下瘀血,如山之崩,势不可遏之谓也。有崩甚腹痛,人多疑恶血未尽,又见血色瘀黑,愈信恶血,不敢止截。殊不知血因经络之气而流行,故能色鲜而不滞,若一出经络既失阳和,复无气运,犹天寒风静,水即为冰,停在腹中,便为瘀血。以瘀为恶,又焉知瘀之不为虚冷乎。瘀而腹痛,血行则痛止,崩而腹痛,血住则痛止。芎归汤加姜、附止其血而痛自止去。以色黑为瘀血,而尽去之,则经络中之乘虚而走者,何时而生耶。必气脱人亡而后已。甚有涎郁胸中,清气不升,故经脉壅遏而降下,非开涎则不足以行气,非气升则血不能以归隧道。治宜二陈之类,先服后吐之,既开胸膈之痰涎,复散郁滞之浊气,则气升浊降,血归隧道而不崩矣。   冲任为经脉之海,凡血气调适,则外循经络,内荣脏腑,经下根据时。若劳伤过极,冲任气虚不能约制经血,乃为崩中暴下。治当大补气血,升举脾胃之气,微加镇坠心火,补阴泻阳而崩自止。若过凉剂投服,则加遏阳气于气海,经血愈难宁静。古人多用烧干姜灰,或烧桂心灰,方书用治寒崩,非治寒也,取其散结从治法耳。然更当分阴阳而治。夫气血,人身之阴阳也,阳主升,阴主降,阳根阴,阴根阳,一升一降循经而行,无崩漏也。若阳有余则升者胜,血出上窍;阳不定则降者胜,血出下窍,故血随阳气而升降。阳气者,风也,风能上升,然必须东方之温风,始能升生长养也。   妇人血崩,来如潮涌,明是热势妄行,然岂可用寒治。寒则血凝泣,而热郁于中宫益深矣,治宜清补兼为升提,血自循经,经自摄血,故宜不可骤止也,宜地黄、阿胶、芍药、麦冬、桑耳灰、木耳灰之类。久则亦多虚寒,而宜温补脾肾者,当以脉侯之。然血症多兼用黑药者,以血者火之色也,黑者水之象也,血挟火势,令水化制之,故黑能胜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