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锦囊秘录 - 第 108 页/共 253 页

大抵惊则不自知,而证属阳,从外入也。书曰:寸口脉动为惊,惊者,其脉止而复来,其人目睛不转,不能呼气者是也。悸者,自知如人将捕之状,不能独卧,而证属阴,从内出也。悸即怔忡,心中如有物撞,谓之忡,忽然跳跃谓之怔,此血自内虚也。   凡志由心出,事由心定,当养血以补心,健忘心中若了了,口欲言而忍然中止,甚则随语随忘,此平素失意抑郁,而涎饮渗于心窍,更多由肾虚而不能藏已往也。治宜养心滋肾,兼开导其痰,亦须补其太阴,盖心肾不交,原于神之失养也。   又有虚烦者,心中扰乱,郁郁不宁也。   因津液去多,五内枯燥,荣血不足,阳胜阴微,或肾水下竭,心火上炎,故虚热而烦生焉,甚则至于躁也。多由大病之后,精神短少,不能候事而畏烦者亦有之。然人之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伤,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故圣人重之。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   方脉不寐合参   夫胆为清静之府,与肝为运,以肾为源,当其阴阳和则开合得所,动静合宜,昼得干动之功,夜得坤静之义。若有浊气,如火如痰者扰之,则不眠,无清气,若天若日者,举之则多眠,更有肺金魄弱,肝魂无制,寐中而觉神魂飞扬者,更有肝受实邪,疏泄用事,不能敛纳,而致魂归于肝者,更有心阴虚而不能寐者,更有胃不和而卧不安者,更有肾神下竭,心火上炎,而烦躁不安者,以脉条分,焉有不中病情者乎。   《经》曰: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卧。又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寐从阳而主上,寐从阴而主下,胃气上逆则壅于肺,而息有音,不得从其阴降之道,故卧不安也。又曰:卧则喘者,水气之客也。水病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故为不得卧,卧则喘者,标本俱病也。此皆经言因病而致不得卧,未论及不得卧之自为病也。《经》又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行阳则寤,行阴则寐,此其常也失其常,则不得静而藏魂,所以目不得瞑也。此经概言卫气不得入于阴而不得卧,尚未能尽心肾神交,而入阴之至理也。若心主血而藏神,若元阴不足,则不能生血,血少则神无所根据矣。夫人之神,寤则栖心,寐则归肾,故寐者,心神栖归于肾舍也,心虚则神不能归舍于肾,故不能成寐,然肾虚,则不能藏纳心神于舍,故寐而不能沉,并不能久,是以壮年肾阴强盛,则睡沉熟而长,老年阴气衰弱,则睡轻微而短。且有形之阴水既亏,则无形之相火流烁,以致神魂散越,睡卧不宁,故不寐健忘两症,虽似心病,实多由乎肾虚也。此张心求之理,并及以补所遗。   《灵枢》曰: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阳气盛,则寤矣。所以夜半之时,万民皆卧,命曰合阴,盖斯时卫气已尽,营气方盛故耳,寐至夜半之后,则阴气已尽,阳气方盛,故多寤者,老人阴虚,尤多犯此,是以少阴之病,但欲寐嗜卧耳。   大抵卫独行阳,则阳盛阴虚为不卧,卫久陷阴,则阴盛阳虚为多卧,此定论也。故人久坐夜宴,及劳神过度,反不得眠,是卫气久留于阳,则阳气满而阳主动,其理可见矣。然有因劳心过度,或房劳所伤、乃使神思间无形之阴不足,以致虚火乘心,患经月昼夜不寐,虽寐而恍惚不宁者,须澄心息虑,内观养神。如用补阴药而反梦遗者,此神中之火已降,诚佳兆也。不必疑于此而另更别药,人有形体壮盛,而病飞走狂越,似乎痰火有余之症,用栀、柏、芩、连、知母寒凉之剂,而火愈作者,此正是神思间之火动,而真水不足以配之,用药者不求其属,故无效也。当救肾水其火自降,即内经所言寒之不寒,是无水也。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 方脉不寐合参   天王补心丹   终南宣律师课诵劳心,梦天王授以此方,故名,治思虑过度,心血不足,怔忡健忘。   人参(隔纸焙) 山药(炒黄) 麦冬(去心、炒) 当归(酒洗,各一两,焙)   生地(酒洗、炒) 天冬(去心,各二两,三钱三分,炒) 丹参(八钱,酒拌炒) 百部(焙) 茯神(焙) 甘草(炙) 柏子仁(去油,另研) 菖蒲(去毛,蜜酒拌炒) 北五味(蜜酒拌、炒) 杜仲(各六钱六分,酒炒) 远志肉(三钱三分,甘草汁煮,晒干,焙) 茯苓(一两五钱四分,焙)   为末,蜜丸桐子大,朱砂为衣临卧含化,或灯芯汤化服。   一方无茯苓、山药、百部、且分两不同。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 方脉不寐合参   加味定志丸   治痰迷心膈,惊悸怔忡。   远志(二两) 人参(一两) 菖蒲(二两) 白茯苓(三两) 玻珀 郁金 为末,蜜丸,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米汤下。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 方脉不寐合参   益营汤   治思虑耗伤,心血怔忡恍惚。   当归(酒浸) 黄 小草 酸枣仁(去壳炒) 柏子仁(炒) 麦冬(去心)   茯神 白芍 紫石英(各一两,炒) 木香(不见火,五钱) 人参(五钱) 甘草(炙,五钱) 每服四钱,姜枣水煎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 方脉不寐合参   许学士珍珠母丸   治肝虚内受风邪,卧则魂散而不收,状若惊悸。   珍珠母(另研末,三钱) 当归 熟地(各一两五钱) 人参 茯神 酸枣仁 柏子仁犀角(各一两) 沉香 龙齿(各五钱) 为末,枣丸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四五十丸,金银薄荷汤下,日午及夜服。   一方多虎睛一对,麝香一钱。   古有一患神气不宁,每卧则魂飞扬,觉身在床而神魂离体,惊悸多魇通夕无寐,医皆以为心病而治之不效。一曰此以脉言之,乃肝经受邪非心病也,肝气因虚邪气袭之,肝藏魂者也,游魂为变,平人肝不受邢,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飞扬,若离体也,肝主怒,故小怒则剧,处此二方服一月而病悉除。此方用珍珠母为君,龙齿佐之,珍珠母入肝经为第一,龙齿与肝同类也,龙齿、虎睛今人例以为镇心药,殊不知龙齿安魂,虎睛定魄,各言其类也。盖东方苍龙木也,属肝而藏魂,西方白虎金也,属肺而藏魄,龙能变化,故魂游而不定,虎能专静,故魄止而有守,凡治魄不宁者,宜以虎睛治魂飞扬者,宜以龙齿,万物有成,理而不失在夫人达之而已。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 方脉不寐合参   生枣汤   治胆实多睡,热也。酸枣仁生为末,茶姜汁调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 方脉不寐合参   熟枣汤   治胆虚不眠,寒也。酸枣仁炒为末,竹叶汤调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 方脉不寐合参   远志汤   治心虚烦热,夜卧不宁,及病后虚烦。   远志(去心) 黄 当归 麦冬 石斛 酸枣仁(炒,各一钱二分) 人参 茯神(各七分) 甘草(五分)水煎。烦甚者,加竹叶、知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 方脉不寐合参   归脾汤   治思虑伤脾,不能摄血,健忘怔忡,惊悸不寐,心脾作痛,嗜卧少食,大便不调,身痛盗汗,月经不调。   人参 白术(土炒) 茯苓 龙眼肉(去核) 酸枣仁(炒,各二钱) 远志去骨归身(各一钱) 木香(生用) 甘草(炙,各五分) 黄 (炙,一钱五分) 姜水煎服。   心藏神而生血,脾藏意而统血,思虑太过则两脏受伤,而血不归经,心血不足则健忘、怔忡,惊悸不寐,脾血不足则嗜队少食,体倦肢痛,不能统血遂致妄行,甚则气郁而心脾作痛,在女人则带下而月经不调,兹取参、苓、 、术、炙草,甘温可以补脾,龙眼、枣仁、归身、远志,濡润可以养心,佐以木香者,盖思虑所伤三焦气阻,藉其宣畅调气舒脾,则气和而血和,且平肝可以实脾,而血之散于外者,悉归中州而听太阴所摄矣,故命之曰归脾汤。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 方脉不寐合参   孔子大圣枕中汤   常服令人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