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三要 - 第 6 页/共 8 页
凡服补汤,欲得服三升半,昼三夜一,中间间食,则汤气灌溉百脉,易得药力。凡服汤不得太缓太急,又须左右仰覆卧各一,食顷则汤势偏行腹中。又于室中行一百步许皆可。一日勿外出,即大益。
服汤药有宜忌酒者,有宜厚覆者
凡服汤二日,当忌酒,缘汤忌酒故也。凡服治风汤,第一厚覆取汗,若得汗即须薄覆,勿令大汗,中间亦须间食。不尔,人无力,更益虚羸。
服泻药以利为度
凡服泻药,不过以利为度,慎勿过多,令人下利无度,大损人也。《干金》
服药有约
黄帝曰:“有毒无毒,服有约乎?”岐伯曰:“病有新久,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有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内经》
猛药宜先少服
若用毒药治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干金》
服酒药以知为度
凡服酒药,欲得使酒气相接,无得断绝,绝则不着药力,多少皆以知为度,不可令至醉及吐,则大损人也。《千金》
服药后有邪正相争之现状者,不可仓皇
凡伤寒家服药后,身热,烦躁,发渴,冒瞀,脉两手忽伏而不见,恶寒战栗,此皆阴阳氤氲,正邪相争,作汗之徵也。姑宜静以待之,不可因而仓皇,及至错误。《王安道》
服丸药法
凡丸药皆如梧桐子大,补者十丸为始,从一服渐加,不过四十九,过亦损人云。一日三度服,欲得引日,多时不阙,药气渐渍,薰蒸五脏,积久为佳,不必频服,早尽为善。徒弃名药,获益甚少。引日者,延长时日也。《千金》
疮瘥宜慎口味
凡诸恶疮瘥后,皆百日慎口味,不尔,即疮发也。《千金》
肿胀者戒
病肿胀既平,当节饮食。忌盐、血、房室。犯禁者,病再作,必死。
痨嗽者戒
病痨嗽,忌房室、膏粱,犯者死。
伤寒与水肿者戒
伤寒之后,忌荤肉、房事,犯者不救。水肿之后,禁房事,及油、盐等三年。
滑泄者戒
滑泄之后戒油腻。
病久者戒
病久否闭。忽得涌泄,气血冲和,心肾交媾,阳事必举。尤切戒房室。《佚名》
有病切戒迁动远行
有病远行,不可车载马驮,是为重扰,犯者即死。
纵口者非,绝谷者尤非,病有纵口吻而死者矣。亦有绝其谷而视其死者焉。世都不察,幽潜沉冤者众矣。念及此,深为酸鼻。夫饮食,养生物也,可节而不可纵,然亦不可使之绝。故节之则生,不节而纵且绝则死。纵而死,病者之责矣。绝而视其死,伊谁之责耶?如伤寒、伤风、伤食等有余之病,或胀、或痛、或呕、或吐,感之暴而脉躁疾有力,且无虚证之兼者,虽不与之食亦可也。此不可与而不与,是节之,非绝之也。及久病久虚,久不饮食之人,陡觉谷气馨香,欲求啖而不敢遽啖,正胃气初回之候,法当徐投浆粥,或与适口不助邪之物,以充胃气。胃气充则元气亦充,而病自无不愈。若概视饮食为毒药而不与,是绝之,非节之也。则几微之胃气,将安恃乎!
节饮节食
病中固宜节食,尤宜节饮。食伤人所易知,饮伤人都不觉。不惟茶汤浆酒,以及冰泉瓜果之伤,谓之伤饮,即服药过多,亦谓之伤饮。其见证也,轻则腹满肠鸣,为呕为吐,重则腹急如鼓,为喘为呃。甚则紧闭牙关,涎流口角,昏聩不醒人事,状类中风。患此症者,滔滔皆是。或未有识,不得不为来者言之。《言医》
灼艾后不可饕餮厚味
灼艾后,惟“节饮食”三字为首务,不可饕餮厚味,致伤胃气。今之人一经灼艾,便以食不胜人为忧。其始也胃气未伤,犹能勉力啖嚼。数日后胃气被伤,即胀满而不能食,不泻则吐,不吐则疟与痢,所从出矣。且自不思自贻伊戚,而犹咎施艾者之无功,良可笑也,良可悲也。《言医》
虚痨者宜知此
虚痨病,唯于初起时,急急早灸膏盲等穴为上策,此外则绝房室、息妄想、戒恼怒、慎起居、节饮食,以助火攻之不逮。一或稍迟,脉旋增数,虽有良工,勿克为已。葛可久曰:“痨症最为难治,当治于微病之初,莫治于已病之后,深有旨也。至于药饵则贵专而少,不贵泛而多,万不可漫听名流,积月穷年,不撤润肺滋阴之药。润肺滋阴之药,擅名固美,酿祸极深,不可不知,不可不慎。”《医言》初起灼艾,固为上策。然惟瘵症为宜。设属真阴虚损,滋阴之药,在所必用,汪缵无功之详矣。又未可再以艾火劫其阴也。《理虚元鉴》一书,尤不可不读。《王孟英》
亦有病初愈而不可骤补者
凡泻病、痢病、虫病、疳病、水病、酒病、疸病于初愈时,不可骤服滋补之药。盖此数病,以湿热为原。滋补之药,乃助湿热之尤者,骤而服之,鲜不致害。《言医》泻痢亦有宜滋补者,但须佐以坚阴清热之品,不可甘温腻补耳。《王孟英》
病者忌与亲友接谈
凡有以问疾来者,勿得与之相接。一人相接,势必人人相接,多费语言,以耗神气,以所契者,又因契而忘倦。所憎者,又因憎而生嗔。甚或坐盈一室,竞起谈风,纵不耐烦,又不敢直辞以去。嗟嗟!有病之人,力克几何,而堪若此!恐不终朝而病已增剧矣。然此犹为害之小者耳。更有一等摇唇鼓舌、好事生非,病者一或听,必致恼怒填胸,不知自爱。而其为害,又不可言。智者于此,休将性命做人情。《言医》》
坠跌晕绝者慎勿移动
凡从高坠下而晕绝者,慎勿移动。俟其血气复定而救之,有得生者。若张皇扶掖以扰乱之,百无一生。余戚沈氏之女,年甫十岁,从楼坠地,晕死,急延医视之,曰:“幸未移动,尚可望生,否则殆矣。,,乃以药灌之,移时渐苏而安。治跌损者,人尿煮热,洗之灌之,良。《陆定圃》
坠跌晕绝者知此则生
读《续名医类案》,而知移动之禁,非独坠跌者宜然也。备录之:张子和治叟年六十余,病厥热头痛,以其用涌药时,已一月间矣。加之以火,其人先利,年高身困,出门见日,而仆不知人,家人惊惶,欲揉扑之。张曰:“大不可扰。”与西瓜、凉水、蜜雪,少顷而苏。盖病人年高,漏泄则脉易乱。身体内有炎火,外有太阳,是以跌仆。若更扰之,便不救矣。汪石山治人卒厥暴死,不知人:先因微寒发热,面色姜黄,六脉沉弦而细,知为中风久郁所致。令一人紧抱,以口接其气,徐以热姜汤灌之,禁止喧闹移动,则气不返矣,有顷果苏,温养半月而安。不特此症为然,凡中风、中气、中寒、暴厥,俱不得妄动,以断其气。《内经》明言气复返则生。若不谙而扰乱,其气不得复返,以致夭枉者多矣。魏玉横曰:“遇卒暴病,病家、医士,皆宜知此:盖暴病多火,扰之则正气散而死也。余女年十八,忽暴厥,家人不知此,群集喧闹,又扶挟而徙之他所,致苏而复绝,救无及矣。”今录张汪二案,五内犹摧伤也。
生于忧患
病之加于小愈者,因小愈而放其心也。天下事处逆者恒”多易,处顺者反多难。病当未愈而求愈时,欲不得逞,志不敢肆,凡语言动止,饥饱寒温,以及情形喜怒之间,无不小心翼翼,自然逆可转顺,不期愈而不愈者鲜矣。愈则此心不觉康强自慰,保护渐疏,恣口吻也,爽寒温也,多语言也,费营虑也,近房室也,顺情性而烦恼也,广应酬而不自知为劳且伤也。有谓病不反加于此者无之矣。因忆孟夫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说,信不可不书诸绅,而铭座右也。《言医》
医师箴言
大医须先发慈悲恻隐之心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危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峨。昼夜寒暑,肌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夫形迹之想。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之,则是含灵巨贼。《千金》
大医须读古今医书,又宜兼通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