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科汇纂 - 第 2 页/共 11 页
治下巴脱落用手托法图(图缺)
双落难言语,单错口不齐,倩人头扶直,莫教面朝低,先从大指捺,然后往上挤,须分错与落,托法辨东西。
治颈骨缩进用汗巾提法图(图缺)
颈骨缩入里,左右尚可动,发辫先解散,布巾下兜笼,两肩齐踏实,双手一把总,缓缓提拔出,安舒莫倥偬。
整背骨突出用手提法图(图缺)
背骨突出外,伛偻似虾躬,骨缝必开错,脊筋定起陇,从高提两手,底下脚并空,筋骨按平直,还仗绑缚功。
整腰骨陷入用枕 法图(图缺)
腰骨陷入内,皆因筋绷裂,俯伏板凳上,脊背骨 凸,器具安妥当,手法并按捏,腰背俱一般,莫逢致命节。
上肩 用手两边拉法图(图缺)
肩胛骨 脱,有须不能捋,胸中拦抱住,两边齐拉拔,入臼骨归原,手动上下活,不用夹与缚,全凭膏药抹。
上肩 用肩头掮法图(图缺)
上肩巧捷法,独自一人掮,手先擒拿住,肩从腋下填,将身徐立起,入 已安痊,漫道容易事,秘诀不乱传。
拉肘骨用手翻托法图(图缺)
肘尖鹅鼻骨,俗名手拄撑,掣肘因是挫,筋纵骨不正,若逢打与跌,筋骨两倚倾,拉推并翻托,筋舒骨亦平。
拉肘骨用脚牮法图(图缺)
肘弯骨搓出,卧病忧采薪,脚从腋下踏,指向臂上亲,手拉同足牮,骨平筋自伸,推摩无痛苦,较比两肘匀。
捏腕骨入 手法图(图缺)
腕骨屈而宛,形如龙虎吞,手心贴于前,仰掌向上掀,指背翻于后,手掌往下扪,均须带拔势,妙法出秘门。
上大腿 用手拽法图(图缺)
人身之大 ,惟有环跳穴,上胯如碗臼,下腿似拇节,走马因坠堕,行路成跛蹩,抱住毋使动,拽入莫再跌。
上大腿 用绳倒吊法图(图缺)
大腿骨出 ,法莫妙于吊,将脚高悬起,用手漫按调,骨响 已入,腿平患即消,贴膏与服药,行动休过 。
上大腿 用脚牮法图(图缺)
牮法如何牮,两人抵足眠,足踏臀尻上,手捧胫跗边,手仗身势捷,足趁腿力便,静听骨内响,其患即安然。
推膝盖骨归原手法图(图缺)
膝盖活动骨,昔者孙膑刖,离窠即为患,出臼便成窟,能左能右偏,或下或上越,推拿归于原,徐徐莫仓卒。
挪脚踝骨入臼手法图(图缺)
下跗之上,俗称脚孤踝,内凸向外拗,外出望里把,只要无偏倚,莫使有高下,并用拉拽捏,此法谓之挪。
经义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曰: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
《医宗金鉴》注云:人因堕坠,血已留内,若复因大怒伤肝,其气上而不下,则留内之血,两相凝滞,积于胁下,而肝伤矣。
《难经》曰: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
《类纂约》注云:肝藏血,胁为肝经部分,故血多积于两胁。
《医学入门》云:凡损伤,专主血论。肝主血,不问何经所伤,恶血必归于肝,流于胁,郁于腹而作胀痛。实者下之,虚者调之。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曰:有所击扑,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
《医宗金鉴》注云:有所击扑,乃伤其外体也,如醉后入房,或汗出不知忌避当风,则邪客于肌肤,伤其内体也,是皆伤脾之因矣。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曰: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
耀山云:举重用力,骨有所损。经曰:肾主骨;又曰:肾之合骨也,故伤肾。如交接无必损肾元,故伤损之症,最忌入房。又经曰:持重远行,汗出于肾;又《难经》曰:久坐湿地,强行入水则伤肾。水湿,阴类也,阴伤其阴,肾更惫矣。
脉要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
《医宗金鉴》注云:肝脉有刚柔而病亦以异也。肝脉搏击于手,而且坚且长,其色又不当病或坠或搏,因血积于胁下,令人喘逆不止也。正以厥阴之脉,布胁肋,循喉咙之后;其支别者,复从肝贯膈,上注肺。今血在胁下,则血之积气,上熏于肺,故令人喘逆也。又按
《经脉别论》曰:有所堕恐,喘出于肝。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脾脉大甚为击仆。
耀山云:脾主肌肉,凡打击跌仆,肌肉先伤,肌肉伤,则气血凝滞而不通,故脾脉大甚
《金匮要略》曰:寸口脉浮微而涩,法当亡血若汗出;设不出汗者,其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
耀山云:按《金鉴》注曰: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盖二者,皆当脉浮微而涩;今诊如此,是有枯竭之象,而无汗出之证,非亡血而何,故知有金疮,或击仆而亡血之证也。
崔紫虚《脉诀》曰:诸病失血,脉必见芤;缓小可喜,数大可忧。瘀血内蓄,却宜牢大;沉小涩微,反成其害。
耀山云:芤,慈葱也,下指成窟,有边无中。戴同父云:营行脉中,脉以血为形,芤脉,脱血之象也。血既衰脱,脉应和缓细小;如遇数大,身必烦躁,可忧可惊。至于瘀血内积,滞而不通,脉应牢大。牢者坚固也,大者洪大也,脉病相应,法用通瘀导滞,无妨于证;如见沉小数微,其害立至,沉主里病,有力尚可用攻,微小与病不应,涩主血少,蓄血之证,反现涩脉,必有精伤之故,败血在内作害也。
《脉经》曰:从高颠仆,打仆损伤,内有瘀血,腹胀满,其脉坚强者生,小弱者死。
耀山云:伤虽重,命脉和缓,可保无虞:伤虽轻,命脉虚促,是可虑也。如内伤脏腑,并外伤致命之处,脉见虚促,命即危矣。促者,数而一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