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类方 - 第 2 页/共 17 页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中虚而表邪仍在。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太阳之邪未尽,故用桂枝,下后伤阴,不宜更用凉药,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微恶寒,则阳亦虚矣,故加附子。   卷一 桂枝汤类·一   桂枝加浓朴杏仁汤(六)   桂枝汤原方加浓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喘家作桂枝汤,加浓朴杏仁佳。《别录》:浓朴主消痰下气。《本经》:杏仁主咳逆上气。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浓朴杏仁汤主之。前条乃本然之喘,此乃误下之喘,因殊而法一。   卷一 桂枝汤类·一   小建中汤(七)   桂枝汤原方加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纳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中宫之阳气虚,则木来乘土,故阳涩而阴弦也,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   胶饴大甘,以助中宫。不瘥者,与小柴胡汤主之。治太阴不愈,变而治少阳,所以疏土中之木也,以脉弦故用此法。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悸而烦,其为虚烦可知,故用建中汤,以补心脾之气,盖栀子汤治有热之虚烦,此治无热之虚烦也。   卷一 桂枝汤类·一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八)   桂枝汤原方芍药、生姜各增一两,加人参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此以多煎为妙,取其味浓入阴也。   发汗后,身疼痛,表未尽。脉沉迟,气虚已甚。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邪未尽,宜表,而气虚不能胜散药,故用人参。凡素体虚而过汗者,方可用。   卷一 桂枝汤类·一   桂枝甘草汤(九)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顿服。此以一剂为一服者。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发汗不误,误在过多。汗为心之液,多则心气虚。二味扶阳补中,此乃阳虚之轻者,甚而振振欲擗地,则用真武汤矣。一症而轻重不同,用方迥异,其义精矣。   卷一 桂枝汤类·一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十)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以水二斗,扬之万遍取用。按:甘澜水,大约取其动极思静之意。先煮茯苓 凡方中专重之药,法必先煮。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心下悸,是扰胸中之阳,脐下悸,则因发汗太过,上焦干涸。肾水上救,故重用茯苓以制肾水;桂枝以治奔豚。   卷一 桂枝汤类·一   桂枝麻黄各半汤(十一)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一两) 大枣(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去皮及双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欲去沫,故先煮。)纳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减去三分之一。去渣,温服六合。一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过经。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邪已渐轻。其人不呕,非少阳。清便欲自可,无里热。一日二、三度发,非疟象。脉微缓者,不浮不弦不大。为欲愈也。余邪欲退之象。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此三句,申明上文欲愈之故。盖由病气虽除,而正气亦衰,当静以养之,使胃气渐充,则荣卫自和,若更用汗、吐、下之法,益虚其气,则病从药增,医者不审,误人多矣。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面有热色,则余邪尚郁。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微邪已在皮肤中,欲自出不得,故身痒,以此汤取其小汗足矣。阳明篇云:身痒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按此方分两甚轻,计共约六两,合今之秤,仅一两三四钱,分三服,只服四钱零,乃治邪退后至轻之剂,犹勿药也。   卷一 桂枝汤类·一   桂枝二麻黄一汤(十二)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甘草(一两二铢,炙) 杏仁(十六枚,去皮尖)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 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日再服。一本云:桂枝汤二升,麻黄汤一升,合为三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汗虽出而邪未尽。与桂枝汤,如前法。此所谓邪不尽,行复如法者也。   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主之。此与桂枝麻黄各半汤,意略同,但此因大汗出之后,故桂枝略重,而麻黄略轻。   卷一 桂枝汤类·一   桂枝二越婢一汤(十三)   桂枝汤加麻黄、石膏二味。   桂枝(去皮) 芍药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   附:越婢方(麻黄六两,甘草二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此无阳与亡阳不同,并与他处之阳虚亦别,盖其人本非壮盛,而邪气亦轻,故身有寒热而脉微弱。若发其汗。必至有叉手冒心,脐下悸等症,故以此汤清疏营卫,令得似汗而解。况热多寒少,热在气分,尤与石膏为宜。古圣用药之审如此。   按以上三方,所谓一、二,各半之说,照方计算,并不对准,未知何说?或云:将本方各煎,或一分,或二分,相和服,此亦一法。但方中又各药注明分两,则何也?存考。   卷一 桂枝汤类·一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十四)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切) 茯苓 白术(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此方专于利小便也。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头痛发热,桂枝症仍在也,以其无汗,则不宜更用桂枝。心下满,则用白术,小便不利,则用茯苓,此症乃亡津液而有停饮者也。   凡方中有加减法,皆佐使之药,若去其君药,则另立方名,今去桂枝,而仍以桂枝为名,所不可解!殆以此方虽去桂枝而意仍不离乎桂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