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缵论 - 第 23 页/共 38 页

而烦满不能食也。○此条旧在厥阴。而辨不可吐下。复有一条云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欲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吐之与此无异。但此云脉乍紧。彼云脉乍结。紧则寒。饮结聚。结则痰饮伏匿之脉。皆属瓜蒂散证。不必两存也。然此手足厥逆。亦属寒饮宿病与厥阴病证何预哉。   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传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则止。   痛不得食按之反有涎唾者。知有寒痰在胸中也。下利脉迟寸口微滑者。为膈上实。故吐之则利自止也。○合三条但见痰证可吐不可汗。合食积虚烦香港脚四证论之。勿指为类伤寒。但指为不可发汗。则其理甚精。盖食积已是胸中阳气不布更发汗则阳外越不团。阴气用事。愈成危候。虚烦则胃中津液已竭。更发汗则津液尽耗矣。香港脚即地气之湿。邪从足先受。正湿家不可发汗之义耳。   以上痰证例。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寸口即气口。灵枢经脉对代人迎而言也气口脉浮取之大而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此以胃中营气受伤。所以气口脉虽浮大。而不能滑实。重按反涩也尺中亦微而涩。以其腐秽已归大肠肺与大肠为表里。故其脉自应涩也。所谓亦微而涩亦字从上贯下言浮大。而按之略涩。非涩弱无力之谓见浮大。中按之略涩方可用大承气下之。设纯又当从枳实理中助胃消导之药矣岂复为大承气证乎。○此条下金匮有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数为在腑滑则流利。如珠此为实也盖宿食在腑。有诸中形之外也。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当下之与大承气汤。   不欲食非不能食乃伤食恶食之明征也。   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   下利恐为阴寒。及肠胃虚冷滑脱不止。今脉见滑实。知为热邪内结。当有所去不可止遏宜与大承气攻其实热。腐秽去而利自止耳。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三部脉皆平。其人元气本强也。且按之心下硬者。为食滞中宫无疑。   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脉迟为阳明结滞之候。迟而不滑为结未定硬不可攻也。今迟而滑实虽自利亦须下之。下后里气得通则脉自不滑亦不迟耳。   病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中痛而不满者。为阴寒满。平不痛者。为虚气。此既满且痛。为实结无疑急须下之。   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   宿食本不当吐。以其人素多痰饮。载宿食于上脘。故宜用吐法。其高者固宜越之也。○此条金匮多宜瓜蒂散。四字其后人有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脉紧头痛有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二条者但言宿食而不言下之者。以其兼见外因之脉证。则当从外因例治矣。   下利瘥后至其年月日复发者。以病不尽也当下之。   此条世本。尚有宜大承气汤五字。衍文也。故去之详未尽之邪。可以留伏经年而发。必系寒邪。寒邪惟可备急丸温下。不应大承筑寒下也。设属热邪必无经年久伏之理。   以上宿食例。   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   动气者。筑筑然气动也。在右者。气动于脐之右也发汗则动肺气。气虚则不能护卫。其血故妄行。而为衄。衄则亡津胃燥。故渴而心中苦烦若更饮水伤其肺胃。故饮即吐水也。   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 。发汗汗不止亡阳外虚故头眩筋惕肉 也。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   发汗亡阳则愈损心气肾乘心虚欲上凌心。故气上冲正在心端也。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运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前。   发汗则无汗者。肾水不足也。心中大烦者。肾虚不能制心火也。骨节疼目运恶寒。皆为肾病。王太仆云。食入反出是无火也。当补肾脏真阳为主。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   下之伤胃动肺。咽燥鼻干者。津液内竭而喜引饮也。头眩心悸者。水饮伤肺心主不宁。而烦悸眩晕也。   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蜷。   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下之损脾。而肝气复行于脾也。虽有身热卧则欲蜷者。表热里寒也。   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下之掌握热烦言掌中虽热而握固不伸也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表寒里热也。   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也。   腹满头眩。下清谷心下痞以下之伤脾肾气则动。肾邪凌心也。   按动气本因脾土衰弱。不能约制肾水。水饮凝结而成虽水乘上位之微邪。而仲景汗。下俱禁者。以汗下必先动脾之津液。故东垣每以验脾之盛衰凡按之牢若痛者。即动气也。动气本属脾疾。四脏中某脏之虚。即乘其部而见之。所以误汗。则伤阳。阳伤则邪并于气。故吐衄呕逆。眩晕气逆上奔。误下则伤阴阴伤则虚阳无制。故虽发热。而蜷卧。当握不伸。皆胃气虚寒困惫之候。至于病患。素有积聚连在脐旁。亦曰。动气汗下。尤不可犯。通宜理中去术加桂苓为主以茯苓利水。桂泄奔豚故宜加用。白术滞气故去之。然久病脾气衰极而无客邪者。生术以附子制用。亦无妨碍。更须参以所见之证为主盖不必拘活人书等方药也。   以上动气例。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名霍乱。   霍乱者。三焦混乱清浊相干。阴阳乖隔寒热偏胜以致吐逆。泄利。甚则转筋厥逆。而为挥霍撩乱也。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自吐已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本为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故吐利霍乱。今吐已利止。又复发热。知内邪得泄而外感未除也。   即当微清。便自调后。身疼痛急当救表例治之。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外感也。加以欲饮水。热邪入里。故用五苓两解表里若不用水者。知里有寒邪。故用干姜之辛。   以温中散邪参术甘草之甘以扶阳。益气甘得辛而不滞。辛得甘而不燥。辛甘合用。以理中气之虚滞。盖吐利并作当以里证为急也。   若脐上策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   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甚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脐筑吐逆腹满。三者俱属气病。以术性壅滞不利于气故去之。然下多虽有筑呕不妨从权。用术以助中上约制肾邪为要且下多气已滞甚。纵有筑呕在所不计也。而悸者但加茯苓。仍不去术以悸为停水。与气无预。况术得参。同有利水生津之绩。故不去也。其渴欲得水之加术。寒加干姜呕加生姜脐上筑加桂悸加茯苓。皆人所易明。若夫腹满加附。腹痛加参。非讲明有素不知也。盖人身背为阳。腹为阴。所以阳邪内陷。则结胸阴邪内结则腹满。非籍附子雄悍之力。何以破其阴邪之固结乎。而腹中痛者。尤为阴邪无疑其在太阳本邪凌上。则用小建中汤和其阴。分之阳邪况在阴经者。不温补其阳。和之气何以胜任其除邪之冲激耶。○霍乱为胃逆禁犯谷气。犯之则胃逆不复。此言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   许是言服理中汤大法非指霍乱为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