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捷诀 - 第 7 页/共 8 页

伤寒吐下仍不解。大便不利寒热在。循衣摸床殊不安。独语犹如见鬼怪。微喘直视不识人。谵语狂言不可骇。大承服后脉强生。忽若清兮死难待。   烦躁   伤寒烦躁症如何。阳明经与少阴科。阳明脉长大便秘。伤寒之候太阳多。阴盛阳虚亦烦躁。   少阴之症勿会讹。汗之而烦医者误。病解而烦气不和。更有虚烦宜竹叶。根据方调治莫蹉跎。   昼夜偏剧   卫气循环不暂停。昼则行阳夜在阴。卫独留阳阳跷盛。阳盛阴虚夜不宁。卫若留阴阴跷满。   阴满阳虚昼却宁。暮谵昼了阴虚症。昼燥阳虚夜气清。须要调胃各归分。二气和谐可渐平。   多眠   多眠思症病形殊。风温狐惑及柴胡。更有少阴当慎别。须知四者病何如。风温身热当自汗。小柴胁满项强拘。少阴自利但欲寐。狐惑多眠非一途。   不得眠   伤寒何事不得眠。汗过胃中干燥烦。或因吐下虚烦致。或因大热语言颠。小便不利正发渴。心烦少气苦忧煎。若其水停心下满。但与猪苓可保痊。伤寒瘥后热还在。阴来复时阳使然。   小便不利   胃中干则无小便。慎勿利之强使然。下焦有热不通泄。量病时须泄与宣。咳而有水青龙候。   项强无汗桂枝痊。大抵中遇发黄者。先利小盒饭使快。阳明汗多津液无。却以小便利为戒。   阳若凑之阴分虚。小便难出热邪拘。伤风不止桂加附。阳明风中小柴胡。   小便自利   太阳下焦有热秘。小腹必满便不利。小便不利反自利。此是抵当血症谛。阳明自汗小便结。   忽若利时津液竭。屎难坚硬不可攻。蜜导用之斯要诀。又问小便何故数。肾与膀胱虚热作。   虚不故令小便频。热则迟涩相击搏。有汗不可服桂枝。趺阳浮涩是脾约。胃中不和谵语时。   调胃承气宜斟酌。   大便不利   大便坚硬或不通。柴胡承气可收功。亦有不可攻击者。歌载篇章里症中。寒则溏泄热则垢。可揣阴阳虚实候。藏火不及大寒行。民病 溏肠胃讹。   阴症   阴症身凉二便清。病初自汗不头疼。也无烦躁也无渴。脉息沉微自可明。   阳症   阳症身热头疼痛。体痛咽干难卧动。或有谵语及寻衣。脉急洪长宜审用。   表症   伤寒表症是如何。无汗恶寒身热多。头项俱疼脉浮取。施方审症汗之和。   里症   伤寒里症心腹痛。不恶寒而恶热蒸。其脉沉数兼自汗。二便秘少下之生。   阴厥   阴厥身凉热不由。二便清滑不烦时。脉来沉浮如端的。三建汤兼四逆宜。   阳厥   阳厥时时指爪温。心烦便闭口干论。脉来沉细中还疾。承气柴胡最可吞。   阴症似阳   阴症似阳面色红。小便清滑大便通。浑身微热沉迟脉。真武汤兼用理中。   阳症似阴   阳症身凉冷四肢。小便赤少大便稀。心烦口燥脉沉数。白虎汤兼竹叶奇。   妇人伤寒   妇人此病当区别。身重身轻不同例。产前身重且安胎。产后血虚先补血。惟有柴胡四物汤。庶可调和便安悦。   妇人热入血室   妇人中风六七日。身热续续发寒 。经水适来或适断。热随阴血居其室。昼则明了暮语。状如见鬼似疟疾。无犯胃气及三焦。小柴胡汤尤为的。更刺期门似泻肝。邪去自然保安吉。切须急疗莫迟迟。变症来时恐莫及。   伤寒有时气瘟疫不同   春气温和夏暑热。秋气清凉冬凛冽。四时正气自调匀。不犯寒邪无病孽。冬时严寒欲周密。君子深藏宜入室。中而即病曰伤寒。触冒寒邪成此疾。毒瓦斯入深不即病。至春与夏邪方出。春为温病夏为暑。变态无端病非一。若乃时行自不同。盖是非时之气失。春时应暖反大寒。夏时应热偏寒 。秋气清凉大热来。冬月严寒如春日。少长一般病相似。此是时行归瘟疫。防风通圣扶正气。九味羌和汤检一。   伤寒有四症相类   食积寒痰并香港脚。更兼亦有患劳烦。要识四般相类症。不与伤寒一例看。   寒痰者。中脘停痰。自中胸满。但头不痛。项不强。与伤寒异耳。宜二陈汤主之。   食积者谓胃中停食。发热头痛。但身不痛气口紧盛。与伤寒异耳。宜平胃散主之。香港脚者。足受寒湿。头痛、身热、肢节痛、便秘、呕逆。但脚痛。或肿满。或枯细。与伤寒异耳。宜加减小续命汤主之。劳烦者。气血俱虚。燥烦发热。但身不痛。头不痛。不恶寒。脉不浮紧。与伤寒异耳。宜补中益气汤主之。李东垣内伤外感辨曰。伤于饮食劳复。七情六欲。为内伤。   伤于风寒暑湿为外感。内伤发热。时热时止。外感发热。热甚不休。内伤恶寒。得暖便解。外感恶寒。虽浓衣烈火不除。内伤恶风。不畏甚风。反畏隙风。外感恶风。见风便恶。   内伤头痛。乍痛乍止。外感头痛。连痛不休。直待表邪传里方罢。内伤有湿。或不作渴。或心火乘肺。亦作燥渴。外感须一二日外。表热传里。口方作渴。内伤则热伤气。四肢沉困无力。倦怠嗜卧。外感则风伤筋。寒伤骨。一身筋骨疼痛。内伤则短气不足以息。外感则喘壅气盛有余。内伤则手心热。外感则手背热。天气通于肺鼻者。肺之外候。外感伤寒。则鼻塞。伤风则流涕。然能饮食。口知味。腹中和。二便如常。地气通于脾口者。脾之外候。内伤则懒言恶食。口不知味。小便黄赤。大便或秘或泄。左人迎脉主里。内伤则气口大于人迎。内伤证属不足。宜温。宜补。宜和。外感证属有余。宜汗。宜吐。宜下。若内伤之症。误作外感。妄发其表。重虚元气。祸如反掌。故立补中益气汤主之。又有内伤外感兼病者。若内伤重者。宜补养为先。外感重者。宜发散为急。惟上焦痰呕。中焦湿热。伤食膈满者。皆不服补中益气汤。明医杂着云。世间发热症。类伤寒者数种。治各不同。张仲景论伤寒伤风。此外感也。风寒之邪。感于外。自表入里。故宜发表以解散之。此麻黄桂枝之义也。以其感于冬时之令。寒冷之月。实时发病。故谓之伤寒。而药用辛热以胜寒。若时非寒冷。则药当有变矣。如春温之月。则当变以辛凉之药。夏暑之月。则当变以甘寒苦之药。又有一种冬温之病。谓之非其时而有其气。盖冬寒时也。而反病温焉。此天时不正。阳气反泄。用药不可温热。又有一种时行寒疫。却在温暖之时。当温暖而寒反为病。此亦天时不正。阴气反逆。用药不可寒凉。又有一种温疫热病。多发于春夏之间。沿门合境相同者。此天地之疠气。当随时令。参气运。而施治。宜用刘河间辛凉甘苦寒之药。以清热解毒。以上诸症。皆为感天地之邪者。若夫饮食劳倦为内伤元气。此则真阳下陷。内生虚热。故东垣发补中益气之论。用参等甘温之味。大补其气。而提其下陷。此用气药以补其不足也。又若劳心好色。内伤真阴。阴血既伤。故阳气偏胜而变为火矣。是谓阴虚火旺。劳瘵之症。故丹溪发阳有余。阴不足之论。用四物加黄柏知母补其阴。而火自降。此用血药以补血之不足也。补气补血。皆内伤症也。一则因阳气之下陷以升提之。补其气。一则因阴火之上升。滋其阴。以降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