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括要 - 第 24 页/共 26 页

卷下 杂方凡五十六方   犀角玄参汤   犀角屑 黑玄参 升麻 射干 黄芩 甘草主发 毒盛。心烦狂言。或咽痛者。 心烦狂言。南方之火亢炎也。咽喉作痛者。北方之水衰微也。水虚不能制火。火旺必来乘金。金燥乃为咽痛。理势之固然者也。以犀角泻南。玄参补北。射干黄芩救西方之燥金。甘草和中。化毒。狂烦等症。靡不悉愈矣。   卷下 杂方凡五十六方   大青四物汤   大青 阿胶 甘草 淡豆豉主解毒化 。 雷藏泽中。雷起而火随之。龙潜海底。龙起而火随之。龙雷之火燔灼。   熏逼余邪。震木霁威。坎水归元。水火有既济之功。肌体无炎蒸之苦矣。   卷下 杂方凡五十六方   当归丸   当归 甘草 黄连 大黄主发 内实。大便不通者。   卷下 杂方凡五十六方   黄连解毒汤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主发 热甚。心烦不得眠。 中州热不得越。则肌肉斑烂。脾主肌肉故也。是方以黄连泻丙丁。以黄芩泻庚辛。以黄柏泻壬癸。以栀子泻甲乙。而戊己之药。何以反不及乎。盖土位居中。而寄旺于四时之末。四职咸致清宁中宫默享和平。不烦更为调剂耳。   卷下 杂方凡五十六方   人参三白汤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白芍药 生姜 大枣治阴症发 。亦出胸背手足之间。但稀少而淡红。或为凉药太过。 大凡元气素虚。或因房室损肾。或因内伤生冷。或因寒药太过。遂成阴症。寒伏于下。逼其无根失守之火。上犯金宫育元阴。皆养正之道也。然寒淫所胜。治以辛热。非附子之健悍。干姜之理中。何以扶阳返本。而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乎。   卷下 杂方凡五十六方   黄建中汤   黄 芍药 桂枝 胶饴 甘草主汗多亡阳。尺脉虚弱者。 按汗者心之液也。若不可汗而误汗。与可汗而过汗。则丙丁之散气。桂枝固卫而实腠。胶饴补中以壮肌。譬诸墙垣密固。中宫无遗失之虞。则向之颓废者。今且复为创建矣。   卷下 杂方凡五十六方   犀角地黄汤   芍药 生地 丹皮 犀角屑主伤寒应汗失汗。内有瘀血。鼻衄。吐血。面黄大便黑。此方消化瘀血。 按去瘀之剂。抵当汤丸最紧。桃仁承气汤次之。犀角地黄汤又次之。紧者。主下焦。次者。主中焦。缓者。   主上焦。此方行中有补。血家中和之品也。   卷下 杂方凡五十六方   丁香柿蒂散   丁香 柿蒂 茴香 干姜 良姜 陈皮主胸中虚寒。呃逆不止者 按火炎者。固气逆上冲。而寒凝者。气滞不行。亦逆上而为逆也。取二香。开上焦之结。取二姜。温中土之经。陈皮有彻上彻下之功能。柿蒂有引经从治之力用。俾寒谷阳回。而逆转为顺矣。   卷下 杂方凡五十六方   乳香硫黄散   乳香 硫黄 艾叶主阴寒呃逆。用此劫之。 按硫黄为益火之精。阴寒所喜。乳香为宣气之主。壅滞所宜。又藉艾叶之芬芳。则经络队道。无微不达。且鼻通乎天。嗅之则干金得职。而阴翳之邪。陡避三舍矣。   卷下 杂方凡五十六方   茵陈四逆汤   附子 茵陈 干姜主阴黄厥冷。脉沉迟。腰以下自汗。   卷下 杂方凡五十六方   茵陈理中汤   茵陈 白术 干姜 人参主阴黄腹痛。自利。或因内伤寒发黄。 按以上二方。总为阴黄而设。但四逆主少阴之寒。故理腰下自汗。理中主太阴之寒。故除自利腹疼。毫厘千里。非具眼者莫能辨也。   卷下 杂方凡五十六方   霹雳散   附子(一枚炮) 细茶(三钱)   主阴盛隔阳。身热面赤。烦躁不能饮水。脉沉细或伏绝。 少火生气。安于下者也。壮火食气。   一线之气。汲汲乎殆哉。桂姜之力。犹为浅鲜。惟附子一物独行。功力最大。诚堪起死。名之以霹雳者。为雷霆之用。在乎春夏。一喻其阳和之敷布。一喻其力用之弘大也。 按阴盛隔阳毙者。比比皆是也。   卷下 杂方凡五十六方   参胡三白汤   人参 柴胡 白茯苓 白术 白芍药主过经不解。人弱脉虚。 按病久而余邪未解。盖正气虚而邪不能伏也。以人参三白。   补其正气。以柴胡一味。彻其余邪。此养正则邪自除。遵乎末法之治者也。   卷下 杂方凡五十六方   连翘败毒散   连翘 栀子 羌活 玄参 薄荷 防风 柴胡 桔梗 升麻 川芎 当归 芍药 黄芩牛蒡子主发颐。耳后。或耳下肿硬。宜速消之。缓则成脓矣。   卷下 杂方凡五十六方   消毒围药   黄连 黄芩 黄柏 大黄 栀子 雄黄 白芨 白蔹 芙蓉叶 大蓟根 赤豆 南星归尾 朴硝 五倍子 半夏上为细末。用五叶藤脑。见肿消草。野苎麻根三件捣汁。入苦酒少许。调匀敷之。留头出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