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籍考 - 第 22 页/共 122 页
怪其词俚而指浅。更访老医。得脉经十卷。盖祖黄帝岐伯扁鹊经。以及于张氏伤寒论。条贯甚明。真王氏书也。
验之乃建本。自是求之建阳书坊。绝无鬻者。板亦不存。嘉定己巳岁。京城疫。朝旨会孔硕董诸医。治方药。以拯民病。因从医学。求得脉经。复传阁本。校之与予前后所见者。同一建本也。乃知脉诀出。而脉经隐。医者不读。鬻者不售。板遂亦不存。今之俗医。问以王氏书。则皆诵脉诀以对。蜀人史堪以儒生名能医。其所着方书。
脾胃条。引脉诀中语。而议之曰。此叔和知之而未尽也,予每叹曰。冤哉叔和。如史载之之工。尚引诀而罪经。
余又何怪焉。因思今世俗医。知有朱氏伤寒百问。而不知有伤寒论。俗儒知诵时文。而不知诵经史。其过一律也。
因取所录建本脉经。略改误文。写以大字。刊之广西漕司。庶几学人知有本原云。然恨无他本可校。以俟后之仁者。长乐陈孔硕。
何大任后序曰。医之学以七经为本。犹儒家之六艺也。然七经中。其论脉理精微。莫详于王氏脉经。纲举目分。言近旨远。是以自西晋至于今日。与黄帝卢扁之书并传。学人咸宗师之。南渡以来。此经罕得善本。凡所刊行。类多讹舛。大任每切病之。有家藏绍圣小字监本。历岁既深。陈故漫灭。字画不能无谬。然昔贤参考。必不失真。久欲校正传之未暇。兹再承乏医学。偶一时教官。如毛君升李君邦彦王君邦佐高君宗卿。皆洽闻者。知大任有志于斯。乃同博验群书。孜孜凡累月。正其误千有余字,遂鸠工创刊于本局。与众共之。其中旧有阙文。意涉疑似者。亦不敢妄加补注。尚赖后之贤者。嘉定丁丑仲夏望日。濠梁何大任后序。
赵希弁曰。脉经十卷。上晋王叔和撰。纂岐伯华佗等论脉要诀。
吕复曰。脉经十卷。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本诸内经素问九灵。及扁鹊仲景元化之说。裒次而成。实医门之龟鉴。
诊切之指的。自与近代仿托钤诀者不同。历岁既深。传授不一。各秘所藏。互有得失。至宋秘阁林亿等。始考证谬妄。颇加改易。意其新撰四时经之类。皆林氏所增入。陈孔硕何大任毛升王宗卿辈。皆尝审订刊传。今不多见。
近人谢坚白以其所藏旧本。刻于豫章。传者始广。
袁表曰。西晋太医令王叔和作脉经十篇。凡十万一千余言。其首篇。论著人脉有三部。曰寸。曰关。曰尺。
持脉之法。大都二十有四种。曰浮。曰芤。曰洪。曰滑。曰数。曰促。曰弦。曰紧。曰沉。曰伏。曰革。曰实。
曰微。曰涩。曰细。曰软。曰弱。曰虚。曰散。曰缓。曰迟。曰结。曰代。曰动。次本其所主五脏六腑。阴阳荣卫。虚实逆顺。轻重从横。伏匿迟疾。短长射人。疾病所起。与其将瘥难已之候。其第二第三第六篇。着人脉本五脏六腑。十二经络。五脏。曰肝为厥阴。心为手少阴。脾为足太阴。肺为手太阴。肾为足少阴。六腑。曰胆为足少阳。小肠为手太阳。胃为足阳明。大肠为手阳明。膀胱为足太阳。三焦为手少阳。十二经之外。又有奇经八脉。曰阳维。曰阴维。曰阳跷。曰阴跷。曰冲。曰督。曰任。曰带。因以各举其阴阳之虚实。形证之同异。用为施治补泻之方。其第七篇。论著治病之法。大都有八。曰汗。曰吐。曰下。曰温。曰灸。曰刺,曰火。曰水。
察人阴阳交并虚实生死损至。以合治法可否之宜。第四第五篇,决四时百病生死之分。本仲景扁鹊华佗所以察声色消息死生之理。第八篇。着杂病医宜。第九篇。平妇人童子。其末篇。有手检图二十一部。今观其文。则皆覆论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三部二十四种。形证所属。
无图可见。岂叔和所着。故有图。久不复传耶。乃宋臣林亿札割中。则称世之传授。其别有三。有以随巢元方时行病源。为第十篇。有以第五篇分上下。而撮全经之文。别增篇目者。亿曾据素问九墟灵枢太素难经甲乙仲景诸书。
校其脱漏。仍为十篇以传。则知末篇传疑已久。亿但补正其文。而所谓手检图二十一部云者,直存旧目。无从考证耳。
徐灵胎曰。王叔和着脉经。分门别类。条分缕晰。其原亦本内经。而汉以后之说。一无所遗。其中旨趣。亦不能画一。使人有所执持。然其汇簇言。使后世有所考见。亦不可少之作也。愚按脉之为道。不过验其血气之盛衰寒热。及邪气之流在何经何脏。与所现之证。参观互考。以究其生克顺逆之理。而后吉凶可凭。所以内经难经。及仲景之论脉。其立论反若甚疏。而应验如神。若执脉经之说。以为某病当见某脉。某脉当得某病。虽内经亦间有之。不如是之拘泥繁琐也。试而不验。于是或咎脉之不准。或咎病之非真。或咎方药之不对证。而不知皆非也。盖病有与脉相合者。有与脉不相合者。兼有与脉相反者。同一脉也。见于此证为宜。见于彼证为不宜。同一证也。见某脉为宜。见某脉为不宜。一病可见数十脉。一脉可现数百症。变动不拘。若泥定一说。则从脉而证不合。从证而脉又不合。反令人彷徨无所适从。所以古今论脉之家。彼此互异。是非各别。人持一论。得失相半。总出不知变通之精义。所以愈密而愈疏也。读脉经者。知古来谈脉之详密如此。因以考其异同。辨其得失。审其真伪。穷其变通。则自有心得。若欲泥脉以治病。
必至全无把握。学人必当先参于内经难经。及仲景之说。而贯通之。则胸中先有定见。见后人之论。皆足以广我之见闻。而识力愈真。此读脉经之法也。(医学源流论)
按丹州公医心方。引养生要集。有高平王熙叔和曰语。据此。叔和名熙。以字行者也。先友山本莱园(允)
亦尝谓之。
又按此书第三卷。称新撰者。叔和以素问诸经之文。有杂而难了。乃新抄事要者。四时经,盖隋志所载三部四时五脏辨诊色决事脉一卷是也。吕复以此二件。为宋臣所搀。误矣。先子曰。脉经第十卷。首标曰手检图三十部。明袁表校本。及沈际飞本。作二十一部。今阅之以气口一脉。分为九道。以论三阴三阳奇经之脉。其义未太明。且不及手三阳任督冲之六脉。知是不止其图。其文亦残阙。不可复寻绎焉。吴山甫云。手检图脉法。惟通融之士。能知能行。亦未知图与经文。既亡且缺也。
〔脉诀〕宋志一卷 佚赵希弁曰。上题曰王叔和。皆歌诀鄙浅之言。后人根据托者。然最行于世。朱子曰。俗间所传脉诀。五七言韵语者。词最鄙浅。非叔和本书明甚。乃能宜指高骨为关。而分其前后。以为寸尺阴阳之位。似得难经本指。然世之高医。以其赝也。遂委弃而羞言之。予非精于道者。不能有以正也。(郭长阳医书跋)
陈言曰。脉为医门之先。是以圣人示教。有精微气象之论。后贤述作。为太素难经之文。仲景类集于前。
叔和诠次于后。非不昭着。六朝有高阳生者。剽窃作歌诀。刘元宾从而解之。遂使雪曲应稀。巴歌和众。经文溺于覆瓿。正道翳于 辞。良可叹息。(三因方)
王好古曰。陈无择云。王叔和脉诀,即高阳生剽窃。是亦后人增益者杂之也。何以知其然。予观刘元宾注本杂病生死歌。后比之他本。即少八句。观此八句。不甚滑溜。与上文书意叠、后人安得不疑。与本草朱书杂乱。
素问之亡混淆。何以异哉。宜乎识者非之。继而纷纭不已也。(汤液本草)
柳贯曰。脉诀熟在人口。宜谓叔和作。而不知叔和所辑者。脉经耳。当叔和时。盖未有歌括之比。疑宋之中世。始次为韵语。取便讲习。摭其条肆。而忘其根节者也。(脉经序)
谢缙翁曰。称王叔和脉诀者。不知起于何时。惟陈无择三因方序脉云。六朝时有高阳生者。剽窃作歌诀。
刘元宾从而和之。其说似深知脉经者。而于篇后。又自着七表八里九道之名。则无择盖亦未尝详读脉经者也。按脉经。论脉形状秘诀。二十四种。初无表里九道之目。其言芤脉云。中央空两边实。又云。减则为寒。芤则为虚。
寒虚相搏。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又云。脉浮而芤。浮则为阳。芤则为阴。脉诀乃以芤为七表之阳脉。仲景辨脉法云。脉浮大数动滑。阳也。脉沉涩弱弦微。阴也。而脉诀九道。以动为阴。七表以弦为阳。似此之误颇多。脉经则与仲景合。而经中第十卷。分上下中央为九道者。的然非歌诀九道之谓也。宋熙宁初。林亿校正脉经。序中于脉诀。未尝见称。陈孔硕序始云。脉诀出而脉经隐。愚疑脉诀。或熙宁以后人所作。是不可得知也。(脉经序)
吕复曰。脉诀一卷。乃六朝高阳生所撰。托以叔和之名。谬立七表八里九道之目。以惑学人。通真子刘元宾为之注。且作歌括附其后。辞既鄙俚。意亦滋晦。今代王光国删其旧辞。而益以新语。既不出其畦迳。安能得乎本原。(医史沧洲翁传)
王世相曰。诊候之法。不易精也。轩岐微蕴。越人叔和撰难经脉经。犹未尽泄其奥。五代高阳生着脉诀。
假叔和之名。语多 牾。辞语鄙俚。又被俗学妄注。世医家传户诵。茫然无所下手。不过藉此求食而已。于诊视何益哉。(濒湖脉学引医开)
钱溥曰。晋太医令王叔和着脉经。其言可守。而不可变。及托叔和脉诀行。而医经之理遂微。盖叔和为世所信重。故假其名。而得行耳。然医道之日浅。未必不由此而误之也。(濒湖脉学)
按高阳生不审何代人。刘元宾熙宁元 间注此书。则知为宋以前人。而此书隋唐志并不着于录。且其辞理鄙俗。决非成于六朝时者。其称五代高阳生。近是。然亦未见何据。杨玄操八十一难经注。载王叔和脉诀云。三部之位。辄相去一寸。合为三寸。今本无此语。则其所引。别自一书。赵继宗儒医精要。论诊脉专主叔和脉诀。分各脏与左右手歌括之误。其言亦有理。
〔刘氏(元宾)脉诀机要〕宋志三卷 未见自序曰。余窃窥百氏。滥肩九流。乃至医家。尤甚厉意。尝读黄帝难经。粗究玄理。八十一难之内。诊候者二十四首。详夫圣人用意。岂徒然哉。盖后之学人。浅识难量。罔得精粹。今辄于前代名流脉诀中。拣择当用者。
乃成机要一部。虽言辞鄙陋。所贵从俗。使学人先晓径路。然后探难经之妙旨。是不难矣。
赵希弁曰。脉诀机要三卷。晋太医令高平王叔和撰。通真子注并序。不著名氏。熙宁以后人也。
刘 曰。刘元宾。字子仪。号通真子。主邵州郡邵阳县簿。(幼幼新书)
王 曰。蜀人通真子注叔和脉经。已行于世。而其道未行。遂历湖汉江浙。亦未有目之者。及至淮之邵伯镇。
旅于僧舍。亦然无闻于人。又将顾而之他。主僧闻之曰。子若不设肆。人谁之知。市有寺屋。吾给子器具。请试为之。既而医道大行。妻子具而家产丰。一日主僧将化。召其来前。密语曰。子前生在此。铺街凿井。今享此报。
更宜积德。他生后世,又非今日之比也。言讫而化。(泰定养生论)
安福县志曰。刘元宾连魁乡举。历任潭州司理。通阴阳医药术数。真宗试之。赐名通真子。所着有集正历。
横天卦图。神巧万全方。注解叔和脉诀。伤寒论。洞天针灸经。
按刘元宾自序。旧附于补注脉诀卷首。署曰西晋王叔和序。盖后人所妄改也。
又按弟坚曰。刘元宾里贯。或为安福人。或为蜀人。然脉要秘括序。题云庐陵通真子。则二说俱非。或以其尝寓安福。而修县志者。误为土人也。其仕履。刘方明曰。主邵州邵阳县簿。又神巧万全方诸痢门云。熙宁四年。
予亲老在邵阳。盖子仪初为邵阳主簿。而后任潭州司理矣。王中阳曰。至淮之邵伯镇。旅于僧舍,淮无邵伯镇。
殊可疑尔。真宗试之赐名。是史书所未历见。医学源流。称自称通真子。似得其实。而子仪实非真宗时人。则县志所言亦不免差误也。
〔通真子续注脉赋〕宋志一卷 未见〔补注王叔和脉诀〕三卷 存自序曰。夫医之道。元自于黄帝。流于卢人扁鹊。太仓华佗之徒。而派于皇甫士安张仲景王叔和之辈。为末也。习末而不求其源。使之疗疾。未见其生。惟见其死。经曰。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
若然妄为之医。是不可也。予昔因母氏多病。积有年矣。学古之外。元慕此术。凡百家方书。罔不究览。晚得王叔和脉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