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第 17 页/共 103 页
治阳毒发斑。
麻黄(去节) 大黄(各二两) 芒硝 釜底煤(别研) 梁尘(别研) 小麦奴 灶突墨(各一两,别研)上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新汲水研下一丸。渴者,与冰水,尽饮之,须臾当寒,寒竟汗出便瘥。若日移五尺不汗,根据前法服一丸瘥。须病患大渴,乃可与之,不渴者莫服。
卷之五
狐惑证治
狐惑证者,默默欲眠,目不得瞑,恶饮食,面目乍赤,乍白,乍黑,齿无色,舌上白,声嗄咽干。此因大病后,肠胃空虚,三虫求食,食人五脏。食其喉,则为惑,其声嗄;食下部,则为狐,其咽干。当看上唇有疮,虫食其脏;下唇有疮,虫食其肛。
卷之五 狐惑证治
桃仁汤
桃仁(去皮尖) 槐子(碎) 艾(各一两)
上锉散。每服五钱,水大盏,姜三片,枣两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之。
卷之五 狐惑证治
黄连犀角汤
治伤寒及诸病后,内有疮,出下部。
黄连(半两) 犀角(一两,无则以升麻代) 乌梅(七个) 木香(一分)
上为锉散。每服五钱,水盏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卷之五 狐惑证治
雄黄兑散
治下部 疮。
雄黄(研) 青葙子 苦参 黄连(各二分) 桃仁(去皮尖研,一分)上为末,以生艾捣汁丸,如枣核大。绵裹纳下部,扁竹汁更加;无艾,只用绵裹散子纳下部亦得。
卷之五
谵语证治
病有言语错谬者,其证有二,有虚有实。虚则郑声,实则谵语。伤寒胃实及三阳合病,妇人热入血室及下利而谵语者,皆属实;大小便利,手足逆冷,脉微细,言语郑重者,皆属虚寒。治之各有方,虚寒,当温之,如四逆汤之类;胃实,宜下,承气汤。妇人热入血室,下小柴胡汤。若谵语而反四逆,脉沉细者,不治。
四逆汤
(方见两感门)
柴胡汤
(方见少阳经)
大承气汤
(方见阳明经)
卷之五
病后虚烦证治
大病后,心虚烦闷,发热,与伤寒相类,但不恶寒与不头疼为异。汗,与人参竹叶汤;呕者,橘皮汤。诸病后,多有此证,各见本门。
卷之五 病后虚烦证治
人参竹叶汤
治汗下后,表里虚烦,不可攻者。
竹叶(二把) 人参 甘草(炙,各二两) 半夏(二两半) 石膏 麦门冬(各五两)
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粳米一撮,煎米熟,去滓,食前服。
卷之五 病后虚烦证治
橘皮汤
治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之,反无汗,心中大烦,骨节疼痛,目 ,恶寒,食则反呕,谷不得入,宜服此方。
橘皮(一两半) 甘草(炙,半两) 人参(一分) 竹茹(半两)
上锉散。每服五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个,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之。
卷之五
料简
凡伤寒中杂病,证状非一,当随门类,量酌施治可也。如发黄,则多用五疸中药,只根据黄胆治之。发狂,已见阳毒门;吐衄,便利瘀血,见失血门;下痢,见滞下;奔豚,见五积;阴阳厥,见厥论;呕哕喘咳,各见本门。其他更不繁录。
卷之五
伤暑叙论
伤暑者,乃夏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少阳相火用事之时也,炎热大行,烁石流金,草萎河涸,人或伤之,则发热自汗,面垢,背寒倦怠,少气。以暑消气,气消血散,与伤寒相类。此是夏间即病,非冬伤寒至夏发为热病也,当以脉别之。伤暑脉虚无力,盖因气血消散,致血虚弱;伤寒则泣血而闭,脉紧而有力,大不同也。《要略》言伤寒家别有 病。盖诠次者,见其一条别在后,故有是说。轻重不同,识者当自知之。
卷之五
伤暑证治
病者身热恶寒,头疼,状如伤寒;或往来寒热如疟,烦躁渴甚,眩晕呕吐,背寒面垢,泄泻,昏闷不清,其脉阴阳俱虚缓而微弱,皆由伤暑之所致也。
卷之五 伤暑证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