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门 - 第 2 页/共 7 页
其舌下生一小舌,其色鲜红,其外证颏下浮肿有硬核,此心经受热,毒气出于舌下。先用紫雪掺上,流出热涎;急服甘桔扬,加姜、灯心煎服。
重腭
舌上生一疮,其状若杨梅,外证无寒无热,但作事烦心。先以甘桔汤多加山栀,后服黄连解毒汤,再吹冰片散;不宜用刀。
生疮
舌生疮如黄栗,外证怯寒口张。先用蚌水,或田螺水,或苦茶缴净,然后搽药;次服鼠粘子解毒汤加山栀、黄连。口臭,冰片吹药内,加人中白、枯矾、铜青、黄连末。
莲花舌
舌下生三小舌,其类如莲花状。但舌乃心之苗,心火上炎,或思虑太过,或火气所伤,或酒后当风取凉,以致风痰相搏而成,此证急用清凉解毒汤加减服之,再吹冰片散;如肿不散,次用小刀针出紫血为妙。
明理论 【金 成无己】
胎色
舌者,心之官,法应南方。火本红而泽。伤寒三四日已后,舌上有膜白滑如胎,甚者或燥,或濇,或黄,或黑,是数者热气浅深之谓也。邪气在表者,舌上则无胎。及邪气传里,津液结搏,则舌上生胎也。寒邪初传,未全成热,或在半表,或在半里,或邪气客于胸中者,皆舌上胎白而滑也。经曰: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邪初传入里者也。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是邪气在半表半里者也。阳明病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是邪客于胸中者也。脏结宜若可下,舌上胎滑者,则云不可攻也,是邪未全成,热犹带表寒故也。及其邪传为热,则舌之胎不滑而濇也。经曰:伤寒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是热耗津液,而滑者已干也。若热聚于胃,则舌为之黄,是热已深也。《金匮要略》曰: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若舌上色黑者,又为热之极也。《黄帝针经》曰:热病,口干舌黑者死。以心为君主之官,开窍于舌,黑为肾色,见于心部。心者,火,肾者,水。邪热已极,鬼贼相刑,故知必死。观其口舌,亦可见其逆顺矣。
儒门事亲 【元 张从政】
舌说
热结于舌下,复生一小舌子,名曰子舌胀;热结于舌中,舌为之肿,名曰木舌胀。木者,强而不柔和也。微者可以咸软之,而大者以辛散之。昔尝治一妇人木舌胀,其舌满口,诸药不愈,余以(釒非)针小而锐者砭之,五七度肿减,三日方平,计所出血几至盈斗。
东垣十书 【元 李杲】
生刺
舌燥濇如杨梅刺者,生姜切厚片,蘸蜜于舌上揩之,其刺立消,神效。
丹溪心法 【元 朱震亨】
肿胀
木舌者,舌肿硬不和软也,百草霜、芒硝、滑石为末,酒调敷之。 诸般舌肿胀,取龙脑破毒散半钱,以指蘸药擦舌上下,咽津下。
生疮
舌上生疮,皆上焦热壅所致,宜如圣汤或甘桔汤加黄芩一钱,仍用柳花散掺之,或用白荷花瓣贴之。
世医得效方 【元 危亦林】
口舌主五味
心气通于舌,能知五味;脾气通于口,能知五谷。
舌之病能
舌为心之官,主尝五味,以布五脏焉。 心之本脉系于舌根,脾之络脉系于舌旁,肝脉循阴器络于舌本,肾之津液出于舌端,分布五脏,心实主之。三经为四气所中,则舌卷不能言;七情气郁,则舌肿不能语,至如心热则舌破生疮,肝壅则出血如涌,脾闭则白胎如雪。此舌之为病也。 心气通于舌,心和故能知五味,脾气通于口,脾和故亦能知五谷之味。
重舌
重舌先以凉水灌漱,次嚼生薄荷五七叶,却用如圣胜金锭一锭同嚼极烂,井水咽下,甚者连进三服,并以一锭安患处,其病随药便消。
舌烂
舌本烂,热不止者,逆。
证治要诀 【明 戴思恭】
证治
曾有舌上病疮,久蚀成穴,累服凉剂不效。后来有教服黑锡丹,遂得渐愈。此亦下虚,故上盛也。 外有舌暴肿胀,名曰重舌,一味真蒲黄末掺之。 又有舌无故常自痹者,不可作风治,由心血不足,理中汤加熟附子半钱,当归钱半。
医学入门 【明 李梴】
舌属五脏
心之本脉系于舌根,脾之络脉系于舌两旁,肝脉循阴器络于舌本,肾之津液出于舌端,分布五脏,心实主之。故曰:诸经皆会于口。
短强
卒中风则舌短而强,舌卷不言者死。大概风用小续命汤,寒用理中汤,热用甘桔汤加防风、枳壳、黄芩。风寒湿舌强者,用白矾、肉桂末等分,安舌下,或正舌药。痰热舌强,壅肿或短,甘露饮。
肿长
内因七情气郁,肿满不得息者,金沸草散。久不愈者,黑参丸,外用古霜盐散。因怒者,锈铁粉涂之。 舌肿满口,气不得吐,名木舌。用陈茶、陈白梅,入巴豆七枚,同捣膏,薄荷水调刷口中,得下咽片时,即下一二行,以粥补住。如生疮连腮颊肿者,元参升麻汤。 舌肿满口,不能声,饮食不通者,名重舌,用蒲黄频刷舌上自退。如不能咽药,即以黄连浓煎,时时呷之,以泻心火。 舌肿如猪胞者,以针刺舌下两旁大脉,血出即消。切勿刺中脉,令血不止。悞刺,以火烧铜箸烙之,血再不止者死。或酢调锅煤,敷舌上下,脱去再敷,须臾自消。不食者亦死。 舌肿,舌下有虫如蝼蛄、卧蚕,头小白,有尾,可烧铁烙,烙舌头上即消。 舌长过寸者,单冰片末敷之。
破裂
心热,生疮破裂,单黄连汤。脾热,兼舌胎干濇如雪,薄荷蜜冰蘗丸。心脾热,升麻葛根汤加薄荷、黄芩、桔梗。
胎色
舌为心苗,肾主津液,无病则舌红而润,偶见红心点者,将欲发黄。如丹田邪热,则心苗枯槁,生胎如白胎然,是以邪在表则无胎,邪初传里则胎白而滑,胃寒热懊憹者,栀豉汤吐之。阳明病胁硬不大便而呕,舌胎白者,亦不可攻,小柴胡和之。如恶寒欲呕痰者,小柴胡加干姜。白胎滑而下利者,为脏结,不治。 热渐入深则胎白而濇,热深入胃则胎黄,或肥光,或尖白根黄者,表多里少也,俱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手足腋下汗出,讝语便闭,胎紫带黑,或生芒刺,虫碎燥裂者,承气汤下之。但舌黑亦有数种,有四边红而中灰黑成路者,失下也;有黑圈者,过经未解也;有黑尖者,虚烦也;有舌见黄而中有黑,至尖或乱黑点者,热毒深也;有弦红心黑,或白胎中见黑点者,表未解也;有根黑尖黄,脉滑者可下,脉浮者可汗;有尖黑而有乱纹脉滑实者,急下之。脉数无力者,必发渴而死。 凡舌黑不论多少,俱系危证。惟冷而滑,如淡黑然者,乃无根虚火,可以化痰降火药治之。 阴证胎白,腹痛自利者,理中汤。中湿湿痹,舌上如胎,非真胎也。丹田有热,胃中有寒,五苓散。 外感风寒传经者,则舌胎自白而黄而黑者,死。
医学纲目 【明 楼英】
舌属心脾
舌属心脾。经云:心主舌。又云:在脏为心,在窍为舌。又云: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是舌属心也。又云: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属脾也。
重舌
舌根下生形如舌而小者,曰重舌;其着颊里及上腭者,曰重腭;其着齿龈上者,曰重龈。皆刺之,去血可也。
木舌
木舌者,舌肿粗大,渐渐肿硬满口,不急治,即塞杀人也。其法用紫雪二钱,竹沥和匀,频抹口中,自消。
口齿类要 【明 薛己】
论证
经言:舌乃心之苗。此以窍言也。以部分言之,五脏皆有所属;以证言之,五脏皆有所主。如口舌肿痛,或状如无皮,或发热作渴,为中气虚热;若眼如烟触,体倦少食,或午后益甚,为阴血虚热;若咽痛舌疮,口干足热,日哺益甚,为肾经虚火;若四肢逆冷,恶寒饮食,或痰甚眼赤,为命门火衰;若发热作渴,饮冷便闭,为脾胃实火;若发热恶寒,口干口渴,食少体倦,为脾经虚热;若舌本作强,腮颊肿痛,为脾经湿热;若痰盛作渴,口舌肿痛,为上焦有热;若思虑过度,口舌生疮,咽喉不利,为脾经血伤火动;若恚怒过度,寒热口苦而舌肿痛,为肝经血伤火动。病因多端,当因时制宜。凡舌肿胀甚,宜先刺舌尖,或舌上或边旁,出血泄毒,以救其急。惟舌下廉泉穴,此属肾经,虽宜出血,亦当禁针。
验证舌法
白胎舌
见图
舌见白胎滑者,邪初入里也。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乃少阳半表半里之证也。宜用小柴胡汤、栀子豉汤治之。
将瘟舌
见图
舌见红色,热蓄于内也。不问何经,宜用透顶清神散治之。
中焙舌
见图
舌见纯红,内有黑形如小舌者,乃邪热结于里也。君火炽盛,反兼水化。宜凉隔散、大柴胡汤下之。
生斑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