噎膈反胃门 - 第 3 页/共 5 页

噎膈反胃治法   反胃证初起之时,未尝非胃病也,当时以逍遥散加黄连一钱立止。无如世医不知治法,乃用香砂、厚朴、枳壳、砂仁之类,纷投之不应;又改用大黄、巴豆之类下之,又不应;改用黄连、黄蘗、黄芩、栀子、知母大寒之品以凉之,又不应;改用桂枝、白果、肉桂、附子、干姜、吴茱萸之类以热之,又不应;始用柴胡、荆芥、桔梗、防风、苏子之类以散之,遂成噎膈之证矣。吾今传一方,用熟地一两,山茱萸四钱,麦冬三钱,北五味、元参、当归、白芥子各一钱,牛膝二钱,水煎服。此方之妙,全在不治反胃,正所以治反胃也。盖人反胃,乃是肾中阴水竭也,肾水不足则大肠细小,水不足以润之,故肠细而干涸。肠既细小,则饮食入胃,不能下行,必反而上吐。治之之法,不可治上,宜治下。方用熟地、山茱萸之类,纯是补肾中之水也,肾水足而大肠有水相资,则大肠仍复宽转,可以容物,水路既宽,则舟楫无碍,大舸小舶,可以顺行,又何惧区区小舟不可以转运粮食哉?此肾中虚而水不足以润大肠者,宜如是治法。若肾中寒凉而虚者,又不如是治也。盖反胃之名虽同,反胃之实各异。肾中无水而反胃者,食下喉即吐;肾中无火而反胃者,食久而始吐也。譬如今日食之,明日始尽将今日之物吐出也。方用熟地一两,山茱萸四钱,麦冬三钱,山药、茯苓各二钱,北五味、丹皮、泽泻、牛膝、附子、肉桂各一钱,水煎服。此方八味丸汤也。妙在用附子、肉桂于补肾水之中,使去水中补火。补火者补命门之火也。盖脾胃之气,必得命门之火始生,譬如釜下无火,何以煮爨?未免水冷金寒,结成冰冻,必得一阳初复之气始解。人身脾胃亦然,然而寒凉之病,止该腹痛心疼,今反无此证,乃上越而吐者何也?盖脾胃有出路,则寒邪之气不留于中。今日日上吐,将胃口咽门已成大道,熟径往来,无所阻滞,则径情趋奔,其势甚便,又何必积蓄于中州,盘踞于心腹,发寒作热,以苦楚此脾胃哉?此反胃下寒,心腹之所以不痛也。此又不治反胃而适所以治反胃,此变法治病之端也。  有食入而即出者,此肾水虚不能润喉,故喉燥而即出也。有食久而反出者,此肾火虚不能温脾,故脾寒而反出也。治反胃者,但当治肾,但当辨其有火无火之异,则死证可变为生也。治反胃之证,莫妙用仲景地黄汤。但无火者,加附子、肉桂,则效验如向。然人亦有用仲景方而不验者,何也?以用之不得其法,而非方之不神也。今酌定二方,一治无火而反胃者:熟地一两,山茱萸一两,附子、茯苓、泽泻、丹皮、肉桂各三钱,山药一钱,水煎服。一治有火而反胃者:熟地二两,山药一两,泽泻、丹皮各三钱,茯苓、麦冬、山茱萸各五钱,北五味二钱,水煎服。二方出入加减,自然治反胃有神功也。  反胃之证,虽一时不能遽死,然治之不得其宜,亦必死而后已。反胃多是肾虚无火,故今日食之,至明日尽吐,即《内经》所谓食人即出者是也。夫食入于胃而吐出,似乎病在胃也。谁知肾为胃之关门,肾病而胃始病。饮食之入于胃,必得肾水以相济,而咽喉有水道之通,始上可输挽,下易运化。然而肾中无火,则釜底无薪,又何以蒸水谷乎?此肾寒而脾亦寒,脾寒不能化,必上涌于胃而胃不肯受,则涌而上吐矣。方用定胃汤,熟地三两,山莱萸二两,肉桂、茯苓各三钱,水煎服。一剂而吐止,十剂而病全愈。然此治朝入暮吐,暮服朝吐者也。倘食下即吐,又不可用肉桂。加麦冬一两、北五味子一钱,亦未尝不效应如向。盖二方全是大补肾中之水火,而不去治胃,胜于治胃也。     方   大半夏汤 【仲景,下同】  治胃反呕吐。  半夏二升,洗 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小半夏汤 治呕吐谷不得下者。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大黄甘草汤 治食已即吐者。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茯苓泽泻汤 治胃反而渴欲饮水者。  茯苓半斤 泽泻 生姜各四两 白朮三两 桂枝 甘草各二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五噎圆 【《千金方》,下同】  治胸中久寒呕逆,逆气饮食不下,结气不消。  干姜 蜀椒 食茱萸 桂心 人参各五分 细辛 白朮 茯苓 附子各四分 橘皮六分  右十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以酒服三丸,日三。不止,稍加至十丸。  又方 治五种之气皆令人噎。   人参 半夏 桂心 防风一作防葵 小草 附子 细辛 甘草各二两 紫菀 干姜 食茱萸 芍药 乌头各六分 枳实一两  右十四味为末,蜜丸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不止,加至十五丸。乌头与半夏相反,但去一味合之。   竹皮汤 治噎声不出。   竹皮一作竹叶 细辛各二两 甘草 生姜 通草 人参 茯苓 麻黄 五味 桂心各一两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竹皮减二升,去竹皮下药,煮取三升,分三服。   干姜汤 治饮食辄噎,《集验》名半夏汤。  干姜 石膏各四两 半夏 小麦各一升 人参 桂心 (艹舌)蒌根各二两 甘草一两 吴茱萸二升 赤小豆三十粒  右十味(口父)咀,以酒五升,水二斗,煮枣二十枚,去滓合煮,取三升,分三服。   通气汤 治胸满气噎。   半夏八两 生姜六两 桂心三两 大枣三十枚  右四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羚羊角汤 治气噎不通,不得食。   羚羊角 通草 橘皮各二两 厚朴 吴茱萸 干姜各三两 乌头五枚  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反食方 治胃虚反食,下喉便吐。   人参一两 泽泻 甘草 桂心各二两 橘皮 干姜各三两 茯苓四两 大黄六两 竹茹五两  右九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一服七合,日三夜一。已利者去大黄。  又方 治反胃而渴。   茯苓 泽泻 半夏各四两 桂心 甘草各二两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一方入生姜四两。  又方 治胃反吐逆,不消食,吐不止。  人参 泽泻 桂心各二两 茯苓四两 橘皮 甘草 黄芪各三两 大黄一两半 生姜八两 半夏一升 麦门冬三升  右十一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二合,一服八合,日三夜一。羸人六合。已利去大黄。  又方 治胃反,朝食暮吐,食讫,腹中刺痛,此由久冷。  橘皮三两 甘草 厚朴 茯苓 桂心 细辛 杏仁 竹皮各二两 槟榔十枚 前胡八两 生姜五两 人参一两  右十二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方有甘皮二两。  又方   橘皮三两 白朮 人参各二两 桂心一两 蜀椒一百二十粒 薤白一握  右六味(口父)咀,以水二升渍一宿,内羊肚中缝合,以三升水煮,水尽出之,决破去滓,分三服。  又方 治反胃大验。   前胡 生姜各四两 阿胶一两 大麻仁五合 橘皮三两 桂心三寸 甘草五寸 大枣十枚 吴茱萸四合  右九味(口父)咀,以水三升,酒二升,煮取一升七合,分二服。   华佗方 治胃反。胃反为病,朝食暮吐,心下坚如杯升,往来寒热,四逆不下食,此为关上寒澼所作,将成肺痿。  真珠 明雄黄 丹砂各三两 (石卜)硝五两 干姜十累  右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先食服三丸。若小烦者,饮水自解。然无所忌,神良无比。一方用桂心一两。   柏子仁汤   人参 半夏 白茯苓 陈皮 麝香少许另研 柏子仁 甘草炙  右,生姜煎,入麝香,调匀和服。加(木郁)李仁更妙。   人参散   人参 麝香 片脑各少许   右,末,甘草汤调服。   既济丸 【《会编》,下同】  治关格脉沉细,手足厥冷者。  熟附子童便浸 人参各一钱 麝香少许  糊丸如桐子大,麝香为衣,每服七丸,灯心汤下。   槟榔益气汤 治关格,劳后气虚不运者。  槟榔多用 人参 白朮 当归 黄芪 陈皮 升麻 甘草 柴胡 枳壳  右,生姜煎服。   导气清利汤 治阙格吐逆,大小便不通。  猪苓 泽泻 白朮 人参 藿香 柏子仁 半夏姜制 陈皮 白茯苓 甘草 厚朴姜制 栀子 黑牵牛 槟榔 枳壳 大黄 木通 麝香少许  右,生姜煎服木香和中丸。吐不止,灸气海、天枢。如又不通,用蜜导。   加味麻仁丸 治关格,大小便不通。  大黄一两 白芍药 厚朴姜汁炒 当归 杏仁去皮尖双仁者 麻仁 槟榔 南木香 枳壳各五钱 麝香少许  右为末,蜜丸,熟水下。   皂角散 治大小便关格不通,经三五日者。  大皂角烧存性   右为末,米汤调下。又以猪脂一两煮熟,以汁及脂俱食之;又服八正散加槟榔、枳壳、(石卜)硝、桃仁、灯心草、茶根。   香砂宽中汤 【《统旨》,下同】  治气滞胷痞噎塞,或胃寒作痛者。  木香水磨,三匙 白朮 陈皮 香附各一钱半 白豆蔻去壳 砂仁 青皮 槟榔 半夏曲 茯苓各一钱 甘草三分 厚朴姜制,一钱二分  水二锺,姜三片,煎八分,入蜜一匙,食前服。   补气运脾汤 治中气不运噎塞。   人参二钱 白朮三钱 橘红 茯苓各一钱半 砂仁八分 甘草炙,四分 黄芪蜜炙,一钱  水二锺,姜一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有痰,加半夏曲一钱。   滋血润肠汤 治血枯及死血在膈,饮食不下,大便燥结。  当归酒洗,三钱 芍药煨 生地黄各一钱半 红花酒洗 桃仁泡去皮尖炒 大黄酒煨 枳壳麸炒,各一钱  水一锺半,煎七分,入韭菜汁半酒盏,食前服。   人参利膈丸 【《宝鉴》】  治胸中不利,大便结燥,痰嗽喘满,脾胃壅滞,推陈致新,治膈气之圣药也。  木香 槟榔各七钱半 人参 当归酒洗 藿香 甘草 枳实麸炒黄,各一两 厚朴姜制 大黄酒蒸,各二两  右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后诸饮下。   滋阴清膈饮 【《统旨》】  治阴火上冲,或胃火大盛,食不入,脉洪数者。  当归 芍药煨 黄蘗盐水炒 黄连各一钱半 黄芩 山栀 生地黄各一钱 甘草三分  水二锺,煎七分,入童便、竹沥各半酒盏,食前服。   丁沉透膈汤 【《和剂》,下同】  治脾胃不和,痰逆恶心,或时呕吐,饮食不进,十膈五噎,痞塞不通,并皆治之。  香附炒 缩砂仁 人参各一两 丁香 麦糵 木香 肉豆蔻 白豆蔻 青皮各半两 沉香 厚朴姜制 藿香 陈皮各七钱半 白朮二两 甘草炙,一两半 神曲炒 半夏 草果各二钱半  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不拘时热服。   五膈宽中散 治七情四气伤于脾胃,以致阴阳不和,胸膈痞满,停痰气逆,遂成五膈,并治一切冷气。  白豆蔻去皮,二两 甘草炙,五两 木香三两 厚朴去皮姜汁炙熟 香附子炒,各一斤 丁香 缩砂仁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各四两  右为末,每服二钱,姜三片,盐少许,不拘时沸汤下。   谷神嘉禾散 治脾胃不和,胸膈痞闷,气逆生痰,不进饮食,或五噎五膈。  白朮炒,二两 茯苓 缩砂仁 薏仁炒 人参 枇杷叶去毛姜汁炙,各一两 桑皮炒 槟榔炒 白豆蔻炒 青皮 谷蘖炒 五味子炒,各半两 沉香 丁香 藿香 木香 杜仲姜汁酒涂炙 随风子 石斛酒炒 半夏姜汁捣和作饼炙黄 大腹子炒,各七钱半 甘草炙,两半 陈皮去白 神曲炒,各二钱半  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不拘时温服。五噎,入干柿一枚;膈气吐逆,入薤白三寸,枣五枚。   秦川剪红丸 【《良方》】  治膈气成翻胃,服此吐出瘀血及下虫而效。  雄黄别研 木香各五钱 槟榔 贯仲去毛 蓬朮煨 三棱煨 干漆炒烟尽 陈皮各一两 大黄一两半  右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米饮送下。   芫花丸 【《本事》】   芫花酢炒一两 牛膝 狼牙根 桔梗炒黄 藜芦炒 槟榔各半两 巴豆十粒,炒黑  右为细末,酢糊为丸如赤豆大,每服二三丸,加至五七丸,食前生姜汤下。此方常服,化痰消坚杀虫。   厚朴丸 治翻胃吐逆,饮食噎塞,气上冲心,腹中诸疾。  厚朴 蜀椒去目微炒 川乌炮去皮,各一两半 紫菀 吴茱萸洗 菖蒲 柴胡 桔梗 茯苓 官桂 皂角去皮弦炙 干姜炮 人参各二两 黄连二两半 巴豆霜半两  右为细末,入巴豆霜匀炼蜜为剂,旋旋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渐次加至五七丸,以利为度,生姜汤下,食后而卧。此药治效与《局方》温白丸同,及治处暑以后秋冬间下痢大效。春夏加黄连二两,秋冬再加厚朴二两。   三一承气汤 【子和,下同】   当归酒洗焙,二钱半 北大黄去粗皮 芒硝 厚朴姜制 枳实生,各半两 甘草去皮炙,一两  右(口父)咀,每服半两,水盏半,生姜五片,枣二枚劈开,同煎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病重者每服一两,加姜二片,枣一枚。若不纳药,须时时呷服之,以通为度。虽为下药,有泄有补,卓有奇效。刘河间又加甘草,以为三一承气,以甘和其中,最得仲景之秘。   四生丸 治一切结热。常服肢体润泽耐老。  生芒硝半两 大黄去皮,酒洗纸包煨香不可过 黑牵牛头末 皂角去皮生用,各一两  右为末,滴水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九,白汤送下。   对金饮子   陈皮焙制,八两 苍朮焙 厚朴姜汁炒,各四两 人参 黄芪各一两 黄芩二两半 甘草三两  右(口父)咀,每服半两,水盏半,生姜五片,枣二枚,同煎七分,去滓热服。先服承气汤,夜服四生丸,如已效进食不格拒,方用对金饮子。然初病作且呕吐,胃热类内选用清利之药,审其虚实重轻,方用前药更佳。   昆布丸 【《良方》,下同】  治五噎,咽喉妨塞,食饮不下。  昆布洗去咸水 麦冬去心焙 天冬去心焙 诃黎勒去核,各一两半 木通 川大黄微炒 川(石卜)硝 (木郁)李仁汤浸去皮微炒 肉桂去皮 百合各一两 羚羊角屑 紫苏子 射干 杏仁汤浸去皮尖,麸炒黄,各半两 柴胡去芦 陈皮汤浸去白 槟榔各二钱半  右为细末,炼蜜和捣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时热酒送下。夜饭后,用绵裹弹子大一丸噙化。   竹皮散 治噎声不出。   竹皮一作竹叶 细辛 通草 人参 五味 茯苓 麻黄 桂心 生姜 甘草各一两  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竹皮下药,煮取三升,分三服。   吴茱萸丸 【东垣】  大理脾胃,胸膈不通,调中顺气。  吴茱萸 草豆蔻各一钱二分 橘皮 益智仁 人参 黄芪 升麻各八分 白僵蚕 泽泻 姜黄 柴胡各四分 当归身 甘草炙,各六分 木香二分 青皮三分 大麦糵一钱五分 半夏一钱  右为细末,用汤浸蒸饼为丸如菉豆大,每服三十九,细嚼白汤送下。   滋血润肠汤 治血枯及死血在膈,大便燥结。  当归酒洗,三钱 芍药煨 生地黄各一钱五分 红花酒洗 桃仁去皮尖炒黄 大黄酒煨 枳壳炒,各一钱  水锺半,煎七分,入韭汁半酒锺,食前服。   人参利膈丸 治血少便燥,膈气之圣药也。  木香 槟榔各七钱半 人参 藿香 枳实炒 当归酒洗 生甘草各一两 大黄酒蒸透 厚朴姜汁制,各二两  右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三钱,白汤下。   进退黄连汤 【喻昌,下同】  治关格。  人参人乳拌蒸 半夏姜汁制,各一钱五分 桂枝一钱 大枣二枚 黄连姜汁炒 干姜炮  进法:用本方七味,俱不制,水三茶锺,煎一半,温服。  退法:不用桂枝,黄连减半,或加肉桂五分,如上逐味制熟,煎服法同。但空心朝服崔氏八味丸三钱,半饥服煎剂耳。   滋液救焚汤 治五志厥阳之火。   生地黄 麦门冬各二钱,并取汁 胡麻仁炒研 炙甘草 真阿胶 紫石英敲碎 寒水石敲碎 滑石敲碎,各一钱 柏子仁炒,七分 五味四分 生犀三分,研汁 生姜汁二茶匙  右,除四汁及阿胶共八物,用名山泉水四茶杯,缓火煎至一杯半,去滓,入四汁及阿胶,再上火略煎,至胶烊化斟出,调牛黄细末五厘,日中分二三次热服,空心先服崔氏八味丸三钱。   崔氏八味丸   干地黄八两 山茱萸 薯蓣各四两 茯苓 泽泻 牡丹皮各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右八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   回阳反本汤节庵 治阴盛格阳,阴极发躁,微渴面赤,欲坐卧于泥水井中,脉来无力,或脉全无欲绝者。  熟附子 干姜 甘草 人参 陈皮 麦门冬 五味子  腊茶面戴阳者,下虚也,加葱七茎、黄连少许,用澄清泥浆水一锺煎之,临服入蜜五匙,冷服取汗为效。   大补元煎 【《景岳全书》,下同】  治气血大坏,危剧等证。  人参少则一二钱,多则一二两 炙甘草一二钱 山茱萸一钱,如畏酸吞酸者去之 山药炒 杜仲各二钱 熟地少则二三钱,多则二三两 当归若泄泻者去之 枸杞各二三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左归饮 凡命门之阴衰阳盛者宜此。  熟地二三钱,或加至一二两 茯苓一钱半 山药 枸杞各二钱 山茱萸一二钱,畏酸者少用 炙甘草一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服。   右归饮 凡命门之阳衰阴盛者宜此。  熟地用如前 山药 枸杞 杜仲姜制,各二钱 制附子一二三钱 山茱萸一钱 炙甘草 肉桂各一二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左归丸 治真阴不足,精髓内亏,津液枯涸等证。  大怀熟地八两 川牛膝酒洗蒸熟,三两,精滑者不用 山药炒 山茱萸肉 鹿胶敲碎炒珠 枸杞 菟丝子制 龟胶切碎炒珠,各四两,无火者不必用  右,先将熟地蒸烂杵膏,加炼蜜丸桐子大,每食前用滚汤或淡盐汤送下百余丸。   右归丸 治元阳不足,命门火衰,而为翻胃噎膈等证。  大怀熟地八两 山茱萸微炒 当归各三两,便溏勿用 制附子自二两渐可加至五六两 枸杞子微炒 鹿角胶炒珠 菟丝子制 杜仲姜汁炒断丝 山药炒,各四两 肉桂二两,渐可加至四两  右丸法如前,或丸如弹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滚白汤送下,其效尤速。   五福饮 治五脏气血亏损者。   人参 熟地各随宜 当归二三钱 炙草一钱 白朮炒,一钱半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一阴煎 治阴亏而脉证多阳,虚火发热动血等证。  熟地三五钱 牛膝一钱半 甘草一钱 生地 芍药 麦冬 丹参各二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三阴煎 治肝脾虚损,精血不足等证。  人参随宜 当归二三钱 熟地三五钱 枣仁 芍药酒炒,各二钱 炙甘草一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服。   大营煎 治真阴亏损,气血虚寒等证。  当归二三钱或五钱 熟地三五七钱 枸杞 杜仲各二钱 牛膝一钱半 桂 炙草各一二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金水六君煎 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阴虚血气不足等证。  熟地三五钱 陈皮一钱半 炙甘草一钱 当归 半夏 茯苓各二钱  水二锺,生姜三五七片,煎七八分,食远温服。   六安煎 治痰滞气逆等证。   陈皮一钱半 半夏二三钱 茯苓二钱 甘草 杏仁去皮尖,各一钱 白芥子五七分,年老气弱者不用  水一锺半,加生姜三五七片,煎七分,食远服。   芍药枳朮丸 治食积痞满等证。   白朮面炒 赤芍药酒炒,各二两 枳实面炒 陈皮各一两  荷叶汤煮黄老米粥为丸桐子大,米饮或滚白汤任下百余丸。   神香散 治逆气痰饮膈噎,诸药不效者。  丁香 白豆蔻或砂仁亦可二味等分为末,清汤调下五七分,甚者一钱,日数服,不拘。   四味回阳饮 治元阳虚脱,危在顷刻者。  人参一二两 炙甘草一二钱 附子炮去皮脐 炮干姜各二三钱  水二锺,武火煎七八分,温服,徐徐饮之。   六味回阳饮 治阴阳将脱等证。   人参一二两或数钱 炙甘草一钱 制附子 炮干姜各二三钱当归身三钱,如泄泻或血动者,以冬朮代 熟地五钱或一两  水二锺,武火煎七八分,温服。   温胃饮 治中寒,食入反出,噎膈等证。  人参一二三钱或一两 白朮炒,一二钱或一两 扁豆炒,二钱 干姜炒焦,一二三钱 炙甘草 陈皮各一钱,或不用 当归一二钱,滑泄者勿用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