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卧门 - 第 2 页/共 3 页
帝曰: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精有所之寄则安:《太素》卷三十作「精有所乏,倚则不安」。《甲乙》卷十二三作「情有所倚则卧不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注 胃腑所生之精,能分寄于五脏则安,逆留于胃即为卧不安,有所留阻则为痈逆,故人不能少空悬其病也。】 帝曰: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岐伯曰:肺者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论在奇恒阴阳之中。 【注 肺朝百脉而输精于脏腑,肺气逆则气盛而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矣。】
逆调论
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 【注 阳明胃脉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所出血气,从大络而上注于肺,从胃脉而下注足少阴,如阳明逆则不得从其道,是以不得卧而息有音也。阳明之津液,随气而下注于肾,如阳明逆不得从其道,而肾之水气,反上客于阳明,是以胃不和而卧不安也。】 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注 阳明逆不得从其道而下入于肾,则肾之水气,反循津液之道路而上乘于胃,是以胃不和而卧不安也。故曰:肾者水脏,主藏津液,又主卧与喘也。】
厥论
太阴之厥,则腹满(月真)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 【注 足太阴厥则腹满(月真)胀,后便不利,脾不转运,则胃亦不和,是以食则呕而不得卧也。】 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 【证 癫狂走呼,妄言妄见,阳明之脉病也。经气厥逆,故腹满。胃不和,故不得卧也。】
诊要经终论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 【注 春令所以泄冬藏之气也,人卧则气归于阴而反泄之,故令人欲卧不得眠。气行于阳则目张,行于阴则目瞑。眠有所见者,目不瞑也。】
热论
伤寒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 【注 身热者,病阳明之气也。病虽在气,而阳明之脉,侠鼻络目而属胃,故有目痛鼻干之形证。胃不和,故不得卧也。】
评热病论
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 【注 水邪乘胃,故不得卧。阳气入阴,阴阳相薄,故惊恐也。金畏火热,故咳甚也。】
水热穴论
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 【注 五行乃水阴之所注,故皆为肾俞。是以病水则下为胕肿大腹,上则为喘呼不得卧者,此标本俱病。盖肾为本,肺为标,在肺则为喘呼,在肾则为水肿。肺为气逆,故不得卧也。】
灵枢经
胀论
脾胀者,善哕,四支烦悗,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 【注 吴氏曰:此卫气逆于城郭之中而为腑胀也。】
邪客篇
黄帝问于伯高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明,不卧出者,何气使然?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肢,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蹺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注 卫气者,栗悍滑疾,独行于脉外,昼行于阳,夜行于阴,以司昼夜之开阖。行于阳则目张而起,行于阴则目暝而卧。如厥逆之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于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故目不瞑。】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黄帝曰:善。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愿闻其方!伯高曰: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久者,三饮而已也。 【注 卫气之行于阴,从手足阳明下行至足,而交于足少阴,从足少阴而注于五脏六腑,故当调此二经之气焉。补不足者补卫气之不足,泻有余者泻厥气之有余,调虚实者调外内之虚实,以通其道路而去厥逆之邪。覆杯则卧,汗出而巳者,正气和而厥气散,卫气得从其道而出入矣。】
大惑论
黄帝曰: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蹺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注 卫气出于阳则目张而寤,入于阴则目瞑而卧,故卫气留于阳则阳蹺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
金匮要略 【汉 张机】
杂病脉证治
虚劳篇曰: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 胷痹篇曰: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艹舌)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水气篇曰:太阳病脉浮而紧,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然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不可发汗。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黄疸篇曰:腹满,舌痿黄,躁不得睡,属黄家。 【舌痿疑作身痿。】 惊悸篇曰: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
千金方 【唐 孙思邈】
论脉证
右手关上脉阳虚者,足阳明经也。病苦胫寒,不得卧,恶风寒洒洒,目急,腹痛虚鸣 【《外台》作耳虚鸣,】 时寒时热,唇口干,面目浮肿,名曰胃虚冷也。 右手关上脉阴实者,足太阴经也。病苦足寒胫热,腹胀满,烦扰不得卧,名曰脾实热也。 右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太阴经也。病苦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瘅心烦,不得卧,肠鸣,名之曰脾虚冷也。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少阴与巨阳经俱实也,病苦头痛身热,大便难,心腹闷满,不得卧,以胃气不转,水谷实也,名曰心小肠俱实也。 支饮亦喘而不能眠,加气短,其脉平也。 病有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嗽转甚,其人咳而不得卧,引项上痛。
活人书 【宋 朱肱】
总论证治
问:伤寒二三日,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尺寸脉俱长。曰:此足阳明胃经受病也。伤寒二日,阳明经受病,可发其汗,非正阳明也。今言一二日传阳明经,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其脉俱长者,是太阳阳明,可表已。 问:不欲眠。曰:太阳证发汗,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当少少与之,胃中和即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发渴者,五苓散主之。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限,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若发汗若吐若下后,虚烦不得眠,剧则反复颠倒,心中懊憹者,宜栀子豉汤主之。伤寒大热干呕,呻吟错语不得眠,黄连解毒汤主之。伤寒吐下后,心烦乏气,昼夜不得眠,酸枣汤主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已上,心中烦不得眠,黄连阿胶汤主之。若少阴病下利而渴,不得眠,猪苓汤主之。又问:伤寒差后不得眠,何也?盖热气与诸阳相并,阴气未复,所以病后仍不得睡也,栀子乌梅汤主之。
河间六书 【金 刘完素】
总论证治
懊憹烦心,反复颠倒,不得眠者,烦热怫郁于内,而气不能宣通也。或胸满结痛,或烦微汗出虚烦者,栀子汤主之。或气少者,加甘草一钱。或呕者,及初误以丸药下者,加生姜半两。凡懊憹虚烦者,皆用凉膈散甚佳,及宜汤濯手足,使心胸结热宣散而已。心烦腹满,坐卧不安,栀子厚朴汤主之。或阳明病下之后,燥热而懊憹者,三一承气汤。汗后烦躁不得眠,五苓散或凉膈散。口燥呻吟错语,不得眠,五苓汤、黄连解毒汤。烦心者,凉膈散。少阳证胸中烦而不呕者,小柴胡去半夏、人参加(艹舌)蒌实主之。
东垣十书 【元 李杲】
治法
羌活胜湿汤加柴胡,治卧而多惊,邪在少阳厥阴中也。 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 《内经》半夏汤,治不得卧,乃去饮之剂也。
证治要诀 【明 戴思恭】
证辨虚实
不寐有二种:有病后虚弱,及年高人阳衰不寐;有痰在胆经,神不归舍,亦令不寐。虚者六君子汤加炒酸枣仁、炙黄芪各半钱。痰者,宜温胆汤减竹茹一半,加南星、炒酸枣仁各半钱,下青灵丹。 其惊悸怔忡癫狂诸证,亦可用温胆汤,或同金银煎加竹茹,则随其寒热虚实而去取之。导痰汤加石菖蒲半钱尤妙。 大抵惊悸健忘,怔忡失志,不寐心风,皆是胆涎沃心,以致心气不足,若用凉心之剂太过,则心火愈微,痰涎愈盛,病愈不减,惟当以理痰气为第一义。
医学入门 【明 李梴】
总论证治
或终夜烦扰,或昼夜惺惺不眠,未经汗下而不眠,属阳明初证者,葛根解肌汤。在里属心神不清者气汤。已经汗下不眠,津液干,热盛阴虚,胃不和也。太阳发汗过多,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即愈。若脉浮而渴,小便难者,五苓散。汗吐下后,懊憹不眠者,栀豉汤。昼夜不眠者,酸枣仁汤。错语干呕不眠者,解毒汤。谵语,小便淋濇,烦躁少睡者,白虎加山栀;挟瘀血者,犀角地黄汤。 少阴下利而渴,或因下后不得眠者,猪苓汤。少阴二三日心烦不眠者,黄连鸡子汤。下后阳虚脉沉,无表证,夜静昼烦,不得眠者,宜古姜附汤,或四逆汤加茯苓。汗多者,小建中汤。伤寒瘥后不眠者,阴气未复也,栀子乌梅汤,或温胆汤加竹茹。虚者,十味温胆汤。精神恍惚者,朱雀丸。古法:不眠者,单熟酸枣散。多眠者,生酸枣散亦好。
医宗必读 【明 李中梓】
论治法
按《内经》及前哲诸论详考之,而知不寐之故有五:一曰气虚,六君子汤加酸枣仁、黄芪;一曰阴虚,血少心烦,酸枣仁一两,生地黄五钱,米二合,煮粥食;一曰痰滞,温胆汤加南星、酸枣仁、雄黄末;一曰水停,轻者六君子汤加菖蒲、远志、苍朮,重者控涎丹;一曰胃不和,橘红、甘草、石斛、茯苓、半夏、神曲、山楂之类。大端虽五,虚实寒热,互有不齐,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
伤寒六书 【明 陶华】
伤寒证治法
阳盛阴虚,则昼夜不得眠。盖夜以阴为主,阴气盛则目闭而卧安。若阴为阳所胜,故终夜烦扰而不得眠也。所谓阴虚则夜争者是也。汗出鼻干,不得卧,则邪在表也。若胃有燥屎,与大热讝语,反大汗,胃中汁干而不得卧,则为邪在里也。胃不和则卧不得安,故宜散热和胃。若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又用栀子豉汤以涌之。至于少阴病热烦于内而不得眠,又宜扶阴散热。若瘥后不得眠者,则热气与诸阳相并,阴气未复也。有汗下太过,阳气暴虚而不得眠者,若无热证,又宜姜附汤以退阴复阳也。此又不可不知也。
医门法律 【清 喻昌】
伤寒证治法
少阴病,脉微沉细,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夫伤寒忌见阴脉,故仲景谓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今脉之微沉细,俱见外证,嗜卧汗出不烦,阳不为用矣;自欲吐,阴邪上干矣;更加自利,则脏气必至尽绝矣。况始先不烦,今更烦躁,始先欲寐,今更不得卧寐,所存一线之阳,扰乱若此,可复收乎? 下之后,复发汗,脉沉微,身无大热者,用干姜附子汤为救法。其证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此证前一条云,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细微,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误汗亡阳,误下亡阴,故云内外俱虚。然不出方,以用附子回阳、人参益阴,已有成法,不必赘也。此复教人以精微之蕴,见亡阳一证,较亡阴倍多。然阳用事于昼者也,热烦躁扰不得眠,见于昼者若此;阴用事于夜者也,安静不呕不渴,见于夜者若彼。岂附子、人参阴阳两平之可施乎?必干姜、附子偏于辛热,乃足回其阳以协于偏胜之阴也。
景岳全书 【明 张介宾】
论证
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凡如伤寒、伤风、疟疾之不寐者,此皆外邪深入之扰也;如痰如火,如寒气水气,如饮食忿怒之不寐者,此皆内邪滞逆之扰也。舍此之外,则凡思虑劳倦惊恐忧疑,及别无所累而常多不寐者,总属真阴精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知此二者,则知所以治此矣。 饮浓茶则不寐,心有事亦不寐者,以心气之被伐也。盖心藏神,为阳气之宅也;卫主气,司阳气之化也。凡卫气入阴则静,静则寐,正以阳有所归,故神安而寐也。而浓茶以阴寒之性,大制元阳,阳为阴抑,则神索不安,是以不寐也。又心为事扰则神动,神动则不静,是以不寐也。故欲求寐者,当养阴中之阳,及去静中之动,则得之矣。 凡服药即得寐者,此得效之征也。正以邪居神室,卧必不宁,若药已对证,则一匕入咽,群邪顿退,盗贼甫去,民即得安。此其治乱之机,判于顷刻,药之效否,即此可知。其有误治妄投者,反以从乱,反以助虐,必致烦恼懊憹,更增不快。知者见几,当以此预知之矣。
论治
无邪而不寐者,必营气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故或为惊惕,或为恐畏,或若有所系恋,或无因而偏多妄思,以致终夜不寐,及忽寐忽醒,而为神魂不安等证,皆宜以养营养气为主治。若思虑劳倦伤心脾,以致气虚精陷,而为怔忡惊悸不寐者,宜寿脾煎或归脾汤。若七情内伤,血气耗损,或恐畏伤肾,或惊惧伤胆,神以精亏而无依不寐者,宜五福饮、七福饮或三阴煎、五君子煎,择而用之。若营卫俱伤,血气大坏,神魂无主,而昼夜不寐者,必用大补元煎加减治之。若劳倦伤心脾,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外感不解,而寒热不寐者,补中益气汤。若思虑过度,心虚不寐,而微兼烦热者,养心汤,或酸枣仁汤。若焦思过度,耗心血,动心火,而烦热干渴不寐者,天王补心汤。若心虚火盛,烦乱内热,而怔忡不寐者,安神丸。若精血虚耗,兼痰气内畜,而怔忡夜卧不安者,秘传酸枣仁汤。痰盛者,十味温胆汤。 凡人以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寐。即有微痰微火,皆不必顾,只宜培养气血,血气旺则诸证自退。若兼顾而杂治之,则十暴一寒,病必难愈,渐至元神俱竭,而不可救者有矣。 有邪而不寐者,去其邪而神自安也。故凡治风寒之邪,必宜散,如诸柴胡饮及麻黄、桂枝、紫苏、干葛之类是也。火热之邪,必宜凉,如竹茹石膏汤及芩、连、栀、蘗之属是也。痰饮之邪宜化痰,如温胆汤、六安煎、导痰汤、滚痰丸之属是也。饮食之邪宜消滞,如大和中饮、平胃散之属是也。水湿之邪宜分利,如五苓散、五皮散,或加金匮肾气丸之属是也。气逆之邪,宜行气,如排气饮、四磨饮之属是也。阴寒之邪,宜温中,如理阴煎、理中汤之属是也。诸如此类,亦略举大概,未悉其详,仍当于各门求法治之。 徐东皋曰:有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眠者;有因肾水不足,真阴不升,而心火独亢,不得眠者;有脾倦火郁,不得疏散,每至五更,随气上升而发躁,便不成寐者。此宜用快脾解郁清痰降火之法也。 有体气素盛,偶为痰火所致,不得眠者,宜先用滚痰丸,次用安神丸、清心凉膈之类。有体素弱,或因过劳,或因病后,此为不足,宜用养血安神之类。 凡病后及妇人产后不得眠者,此皆血气虚而心脾二脏不足,虽有痰火,亦不宜过于攻治,仍当以补养为君,或佐以清痰降火之药。其不因病后而不寐者,虽以痰火处治,亦必佐以养血补虚之药,方为当也。
石室秘箓 【清 陈士铎】
论治法
人病心惊不安,或夜卧不睡者,人以为心之病也,谁知非心病也,肾病也。欲安心者,当治肾。方用人参、熟地、山菜萸、当归、菖蒲、麦冬、茯苓、茯神各三两,远志二两,生枣仁、白芥子各一两,黄连、肉桂、砂仁各五钱。右为末,蜜为丸,每日送下五钱,或酒或汤俱可。此方乃治不寐耳,宜用参、苓、当归、麦冬足矣;即或为火起不寐,加黄连亦足矣。何以反用熟地、山茱萸补肾之药,又加肉桂以助火?不知不寐者,乃心气不归于肾也。今用熟地、山茱萸以补肾,则肾气有根,自然上通于心矣;肉桂以补命门之火,则肾气既温,相火有权,则心气下行,君火相得,自然上下同心,君臣合德矣。 凡人卧不得安枕,方用人参五两,远志、枣仁炒各二两,熟地八两,山茱萸四两,柏子仁一两,麦冬、茯神各三两,陈皮五钱,各为末,蜜为丸,每日白滚水送下一两。五日即安,一料全愈。名为宁神安卧丸。
方
酸枣汤 【仲景,下同】 治虚烦不得眠。 酸枣仁二升 知母 茯苓 芎藭各二两 甘草一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深师》有生姜麦冬。
(艹舌)蒌薤白半夏汤 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 (艹舌)蒌一枚,捣 薤白三两 半夏半升 白酒一斗 右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温胆汤 【《千金方》,下同】 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 半夏 竹茹 枳实炒,各二两 橘皮三两 生姜四两 甘草一两 右六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一本有茯苓。
千里流水汤 治虚烦不得眠。
麦冬 半夏各三两 茯苓四两 酸枣仁二升 甘草 桂心 黄芩 远志 萆薢 人参 生姜各二两 秫米一斗 右十二味(口父)咀,以千里流水一斛,煮米令蟹目,沸扬万遍,澄清,取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