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地理考 - 第 4 页/共 14 页

清 彭 消 轴 河上   《郡国志》:河南中牟县有清口水。  《水经注》:清池水,出清阳亭西南平地,东北流迳清阳亭南,东流即故清人城也。《诗》“清人在彭”,彭为高克邑。杜预《春秋释地》云中牟县西有清阳亭是也。清水又屈而北流,至清口泽。中牟今属开封府。  郑氏曰:清者,高克所帅众之邑。  毛氏曰:彭,卫之河上,郑之郊也。消、轴,河上地。  孔氏曰:御狄于境,在郑、卫境上。翱翔河上,是营军近河,而卫境亦至河南。彭、消、轴,皆河上之地。盖久不得归,师有迁移,三地亦不相远。   溱 洧   陈氏曰:郑国在溱、洧二水之间。  《说文》引《诗》“潧与洧”:潧水出郑国,溱水,出桂阳临武入汇,当以潧为正。洧水出颍川阳城山,东南入颍。阳城省,入河南府登封县。  《郡县志》:溱水源出郑州新郑县西北三十里平地,洧水县西北二十里。  《水经》洧水出河南密县西南马领山,密县今属郑州。《地理志》:出阳城县阳城山。又东过新郑县南,潧水从西北来注之。《注》:洧水东迳新郑故城中。襄元年,晋伐郑,败其徒兵于洧上。又东为洧渊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则此潭也。洧水又东与黄水合。《经》谓潧水,非也。又东过习阳城西,折入于颍。《地理志》:洧水东南至长平入颍。长平省,入陈州西华县。  《郑语》:主芣騩而食溱洧。《地理志》:密县有大騩山。  《韩诗》:溱与洧,方洹洹兮。《传》云:三月桃华水下之时,执兰拂除。薛君注: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秉兰草祓除不祥。《十道志》曰:郑俗以三月合于溱、洧之上,以自祓除。 《括地志》:洧水在新郑县北三里古新郑城,南与溱水合。  孟氏曰:子产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   东门   《左传·隐四年》:宋、陈、蔡、卫伐郑,围其东门。朱氏曰:城东门也。   学校   曹氏曰:校本夏之学名,郑亦以名学,故郑人游乡校以议执政。   齐   《郑氏谱》曰:齐者,古少皞之世,爽鸠氏司宼也之墟。周武王伐纣,封太师吕望于齐,是谓齐太公。地方百里,都营丘。周公致太平,敷定九畿,复夏禹之旧制。成王用周公之法,制广大邦国之境,而齐受上公之地,更方五百里。其封域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沂州沂水县北有穆陵山。北至于无棣。沧州无棣县南无棣沟。在《禹贡》青州岱山之阴,潍淄之野。其子丁公嗣位于王官。后五世,哀公政衰,荒淫怠慢,纪侯谮之于周懿王,使烹焉。齐之变风始作。  《地理志》:《齐诗》曰“子之营兮,遭我乎嶩之间兮”,又曰“俟我于著乎而”,此亦其舒缓之体也。吴札闻齐之歌曰:“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太公乎?国未可量也。”古有分土无分民,太公以齐地负海舄卤,少五谷而人民寡,乃劝以女功之业,通鱼盐之利,而人物辐凑。后十四世,桓公用管仲,设轻重以富国,合诸侯成伯功,身在陪臣而取三归,故其俗弥侈。其后二十九世,为强臣田和所灭。临淄,海岱之间一都会也,其中具五民云。  太史公曰: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  朱氏曰:今青、齐、淄、潍、德、棣等州,是其地也。《世家》云:胡公徙都薄姑,献公徙治临淄。《括地志》:青州博昌县东北六十里薄姑城,天齐池在青州临淄县东南十五里。《封禅书》云:齐所以为齐者,以天齐。  《地理志》:成王灭蒲姑以封师尚父。注:武王封太公于齐,初未得爽鸠之地,成王以益之也。 《左传》:晏子曰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薄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 《水经注》:薄姑故城,在临淄县西北五十里,近济水。齐郡临淄县,师尚父所封。即营丘也,今青州西北四十里。 《乐记》:齐者,三代之遗声也,齐人识之,故谓之齐。   营   《地理志》:临淄名营丘。《齐诗》曰:“子之营兮。”注:《毛诗》作“还”,《齐诗》作“营”。《水经注》:临淄城中有丘,淄水出其前,经其左,故有营丘之名。孔氏曰:水所营绕。《释丘》云:水出其左,营丘。今齐之营丘,淄水过其南乃东,以丘临水,谓之临淄,与营丘一地。  《括地志》:营丘,在临淄北百步外城中。  《尔雅》:齐曰营州。《疏》:《博物志》云营与青同海,东有青丘,齐有营丘。曹氏曰:说者以茂也、吕也皆地名。   峱   《地理志》作“嶩”,注:山名,字或作峱,亦作巙,乃高反。《水经注》作“猺”。相逢于嶩山也。董氏曰:皆山名,在齐之郊。 《说文》:峱山在齐。 集注本作“嶩”。   著   《地理志》:俟我于著乎而?注:著,地名,济南郡著县。  《水经》:漯水东北迳著县故城南。   南山   朱氏曰:齐南山也。   鲁道   《水经注》:汶水南迳钜平县故城东,钜平省,入兖州博城,今集庆府奉符县。   西南流,城东有鲁道。《诗》所谓“鲁道有荡”。今汶上夹水有文姜台。汶水西南流,《诗》云“汶水滔滔”。   汶水   《淮南·地形训》:汶出弗其,流合于济。注:弗其山,在北海朱虚县东。 《禹贡》:浮于汶,达于济。  曹氏曰:汶水,许氏以为出琅邪朱虚县东泰山,《括地志》:朱虚故城在青州临朐县东。东至安丘入潍;今密州安丘县。桑钦以为出泰山莱芜县原山,《郡县志》:兖州乾封县东北。 《括地志》:淄州淄川县东南七十里原山。西南入济。蔡氏曰:在今郓州中都县。 《括地志》:东至青州博昌。班孟坚两存其说。闵子骞曰:“吾必在汶上矣。”说者主桑钦义,以为汶在齐南鲁北。在汶上者,欲北如齐也。董氏曰:出莱芜者,今须城之汶是也;出朱虚者,今潍之东南有大汶、小汶是也。 《郡县志》:汶阳城,在兖州龚丘县东北五十四里,汶阳之田谓此。 孔氏曰:汶水之北,尚是鲁地。 曾氏曰:汶水有二出,莱芜县原山入济者,徐州之汶也;出朱虚泰山北又东北入潍者,青州之汶也。朱氏曰:在齐南鲁北二国之境。   魏   《郑氏谱》曰:魏者,虞舜、夏禹所都之地,在《禹贡》冀州雷首之北,析城之西,周以封同姓焉。其封域南枕河曲,北涉汾水。昔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此一帝一王俭约之化,于时犹存。孔氏曰:舜都蒲坂,禹都平阳或安邑,魏皆近之。及今魏君,啬且褊急,不务广修德于民,教以义方。其与秦、晋邻国,日见侵削,国人忧之。当周平、桓之世,魏之变风始作。孔氏曰:西接于秦,北邻于晋。桓四年,秦师围魏。终为晋所灭。  《地理志》曰:魏国亦姬姓也,在晋之南河曲,服虔曰:魏在晋之蒲坂。故《诗》曰“彼汾一曲”,“置诸河之侧”。吴札闻魏之歌曰:“美哉沨沨乎!以德辅此,则明主也。”晋献公灭魏。河东郡河北县,《诗》魏国。《郡县志》:魏城在陕州芮城县北五里。《舆地广记》:河中府永乐县,古魏国,汉为河北县,唐分芮城置永乐。  苏氏曰:魏地入晋久矣,其诗疑皆为晋而作,故列于《唐风》之前,犹《邶》、《鄘》之于《卫》也。朱氏曰:公行、公路、公族,皆晋官,疑实《晋诗》。 恐魏亦尝有此官,魏分河中府解州即其地。 《郡县志》:河中府,春秋时为魏地。   汾沮洳   《地理志》:汾水出太原郡汾阳县北山,《水经》:出汾县北管涔山。 《括地志》:出岚州静乐县北管涔山,今属宪州。 《山海经》:管涔之山,汾水出焉。 《说文》:出晋阳山。西南至汾阴入河。今河中府荣河县。《郡县志》:汾水北去宝鼎县二十五里。  苏氏曰:汾水出于晋,其流及魏。  朱氏曰:沮洳,水浸处下泾之地。一曲,谓水曲流处。《山海经》“沮洳之山”,郭氏注引《诗》“彼汾沮洳”。  《水经》:汾水,西至汾阴县北,西入于河。入河之处,即魏之旧国。   十亩之间   《水经注》:故魏国城南、西二面,并去大河,可二十余里,北去首山十余里,处河山之间,土地迫隘,故《魏风》著《十亩》之诗。  朱氏曰:十亩之间,郊外所受场圃之地;十亩之外,邻圃也。   河之干   《水经》:河水东过河北县南,又东,永乐涧水注之。《注》云:水北出于薄山,南流迳河北县故城西,故魏国也。永乐溪水又南,入于河。晋献公灭魏后,乃县之在河之北,故曰河北县。 薄山即襄山,在潼关北十余里。 《郡县志》:河水经永乐县南二里。 董氏曰:河浊,而在岸之干、之侧、之漘者,清也。   唐   《郑氏谱》曰:唐者,帝尧旧都之地,今曰太原晋阳,是尧始居此,后乃迁河东平阳。成王封母弟叔虞于尧之故墟,曰唐侯。南有晋水,至子燮改为晋侯。其封域在《禹贡》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太原、太岳之野。至曾孙成侯,南徙居曲沃,近平阳焉。昔尧之末,洪水九年,下民其咨,万国不粒。于时杀礼以救艰厄,其流乃被于今。当周公、召公共和之时,成侯曾孙僖侯甚啬爱物,俭不中礼,国人闵之,唐之变风始作。其孙穆侯又徙于绛云。  《地理志》:河东土地平易,有盐铁之饶,本唐尧所居,《诗·风》唐、魏之国也。其民有先王遗教,君子深思,小人俭陋,故《唐诗·蟋蟀》、《山枢》、《葛生》之篇曰:“今我不乐,日月其迈”,“宛其死矣,它人是媮”,“百岁之后,归于其居”,皆思奢俭之中,念死生之虑。吴札闻唐之歌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文公后十六世,为韩、魏、赵所灭,三家皆自立为诸侯,是为三晋。太原郡晋阳县,故《诗》唐国,龙山在西北,晋水所出,东入汾。臣瓉曰:唐,今河东永安是也,去晋四百里。又云:尧居唐,东于彘十里,顺帝改彘曰永安。则瓉以唐国为永安。 皇甫谧云:尧始封于唐,今中山唐县是也。后徙晋阳。及为天子,都平阳,于《诗》为唐国。则唐国为平阳。此二说,《诗》之唐国不在晋阳。 颜师古以瓉说为是。 曹氏曰:意唐叔受封之始,实在永安。至子燮徙居晋水之阳,后人遂以晋阳为唐之故国欤。  《左传》:唐叔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注:大夏,今晋阳。 《晋世家》: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 孔氏曰:禹都平阳,或于安邑,或于晋阳。夏都亦在晋境,故云夏墟。 《括地志》: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二十里,即尧裔子所封。  朱氏曰:唐叔所封,在今太原府。吕氏曰:晋阳,汉太原郡所治,隋以古晋阳为太原县。太平兴国四年,徙州治阳曲而空其故城。《世本》云居鄂。《括地志》:故鄂城在慈州昌宁县二里。  《水经》:汾水过晋阳县东,晋水从县南东流注之。晋水出县西悬瓮山。  《括地志》:故唐城在并州晋阳县北二里。尧筑也。《国都城记》:燮父徙居晋水傍,唐城即燮父初徙之处。  《诸侯谱》云:晋穆侯迁都于绛,孝侯改绛为翼,故翼城一名故绛,在绛州翼城县东南十五里。 《左传》注:翼,晋旧都,在绛邑县东。献公又命曰绛,景公迁新田。今绛州绛县。  《晋语》:景、霍以为城,汾、河、涑、浍以为渊,戎狄之民实环之。朱氏曰:其诗不谓之晋而谓之唐,盖仍其始封之旧号。 《补传》曰:魏,舜、禹之故都;晋,尧之故都,在雍、冀之间。三圣人皆有俭德遗风,百世未泯。   沃 鹄   毛氏曰:沃,曲沃。孔氏曰:在河东闻喜县,闻喜今属解州。 成侯徙居曲沃,则为晋都,至昭公分曲沃,封桓叔,则昭公已前已徙绛矣。然则穆侯以后,晋常鄙绛。《序》言沃,则既封之后,谓之沃国。鹄,曲沃邑。孔氏曰:其都在曲沃,其傍更有邑。  《水经注》:左邑故城,故曲沃。《传》曰:下国即新城也,汉武以为闻喜县。涑水自城西注,水流急浚,故诗人以为激扬之水。  曹氏曰:自桓叔初封曲沃,至武公灭晋,凡六十七岁。《竹书纪年》:庄伯十二年,翼侯焚曲沃之禾。 林氏曰:曲沃之民知有曲沃,不知有宗国。   首阳   朱氏曰:首山之南也。  孔氏曰:首阳之山,河东蒲坂县南。马融曰:华山之北,河曲之中。《左传》:赵宣子田于首山。 《晋志》:蒲坂有雷首山,夷齐居其阳。蒲坂,舜都也。 石曼卿诗云:耻生汤武干戈日,宁死唐虞揖逊区。  《水经注》:雷首山,一名中条山。临大河北,去蒲坂三十里。《郡县志》:在河中府河东县南十五里。  《舆地广记》:在永乐县北三十里。山南曰首阳。河东县本汉蒲坂县地,伯夷墓在县南三十五里雷首山南。   秦   《郑氏谱》曰:秦者,陇西谷名,于《禹贡》近雍州鸟鼠之山。尧时有伯翳者,伯益。实皋陶之子,佐禹治水。《列女传》:皋子五岁而佐禹。 中侯苗兴云:皋陶之苗为秦。水土既平,舜命作虞官,掌上下草木鸟兽,赐姓曰嬴。历夏、商兴衰,亦世有人焉。周孝王使其末孙非子养马于汧、渭之间。孝王为伯翳能知禽兽之言,子孙不绝,故封非子为附庸,邑之于秦谷。至曾孙秦仲,宣王又命作大夫,始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国人美之,秦之变风始作。《郑语》:史伯曰:秦仲,嬴之俊也,其将兴乎?秦仲之孙襄公,平王之初兴兵讨西戎以救周。平王东迁王城,乃以岐、丰之地赐之,始列为诸侯。遂横有周西都宗周畿内八百里之地。其封域东至迆山,孔氏:迆,谓靡迆。《禹贡》无迆山。在荆岐终南惇物之野。至玄孙德公又徙于雍云。《地理志》:扶风雍县。  《地理志》:非子邑于秦,今陇西秦亭、秦谷是也。  《括地志》:秦州清水县,本名秦。《十三州志》云:秦亭、秦谷。《通典》:秦州,古西戎之地,秦始封之邑。《舆地广记》:秦州陇城县有秦谷。《史记》:庄公伐西戎,破之,周宣王予大骆犬丘,为西垂大夫。《括地志》:秦州上邽县西南九十里是也。《世纪》:襄公徙汧,故城在陇州汧源县南三里。文公还居非子旧墟犬丘,在汧、渭之间,即槐里是也,在京兆府兴平县东南十里。宁公徙平阳,故城在凤翔府岐山县西四十六里,有平阳聚。德公居雍,故城在凤翔府天兴县南七里。献公徙栎阳,在京兆府栎阳县东北。孝公徙咸阳,故城在咸阳县东十五里。 《水经注》:秦川有故亭,秦仲所封。  孔氏曰:德公之后常居雍,季札见歌秦曰:“此之谓夏声。”服虔云:与诸夏同风。杜预云:秦本在西戎汧、陇之西,秦仲始有车马、礼乐,去戎狄之音而有诸夏之声。  《地理志》: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故《秦诗》曰“在其板屋”,又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及《车辚》、《四臷》、《小戎》之篇,皆言车马田狩之事。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穆公称伯,以河为竟。注:地界东至于河。  朱氏曰: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然本其初而论之,岐丰之地,文王用之以兴二南之化,如彼其忠且厚也。秦人用之,未几而一变其俗,至于如此,则已悍然有招八州而朝同列之气矣。何哉?雍州土厚水深,其民重厚质直,无郑、卫骄堕浮靡之习。以善导之,则易以兴起,而笃于仁义;以猛驱之,则其强毅果敢之资,亦足以强兵力农而成富强之业,非山东诸国所及也。晁氏曰:晋之俭,秦之好车马,郑、卫之音,宛丘之婆娑,以《诗》所记,行四方察其风俗,无不近者。当其一时上之所为,岂自知能入人如此之深耶!其渐摩使然。 李氏曰:《郑风》都曼,《齐风》阐缓,《秦风》廉劲,亦由风声气俗使然。   阪有漆   曹氏曰:《说文》:阪,山胁也。《地理志》“陇西有陇坻,在其西”注:陇,阪也,即今陇山。《三秦记》:其阪九回,欲上者七日乃越,高处东望秦川。然则阪固秦地之所有也。《通典》:秦州有大阪,名曰陇坻,亦曰陇山。   西戎   朱氏曰:西戎者,秦之臣子所不与共戴天之仇也。襄公承天子之命,以报君父之仇,所以能用其人,而秦人所以乐为之用也。温其在邑,西鄙之邑也。《史记》:襄公十二年伐戎,而至岐卒。  《后汉·西羌传》:秦襄公攻戎救周。及平王之末,戎逼诸夏,自陇山以东,及乎伊、洛,往往有戎。于是渭首有狄、獂音丸、邽、冀之戎,泾北有义渠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骊戎,伊、洛间有杨拒、泉皋之戎,颍首以西有蛮氏之戎。穆公得戎人由余,遂霸西戎,开地千里。 《史记·匈奴传》: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獂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  《汉·匈奴传》:秦襄公伐戎至岐,始列为诸侯。张氏曰:《车邻》、《驷驖》、《小戎》诸诗,武事备矣。盖其地与戎错,而秦仲以来,武事最胜,故能使秦伯有天下者,是《诗》也。而使之不二世而失国者,亦是《诗》也。夫其严急之风,与三代之温柔敦厚,抑何远哉!   取周地   欧阳氏曰:按《史记》,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以岐西之地。子文公立,十六年以兵伐戎,戎败走,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盖自戎侵夺岐、丰,周遂东迁,虽以岐、丰赐秦,使自攻取,而终襄公之世,不能取之。但尝一以兵至岐,至文公始逐戎而取之。  孔氏曰:襄公救周即得之,《本纪》之言不可信。  吕氏曰:苏氏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谬,使平王定不迁之计,收丰镐之遗民,以形势临诸侯,齐、晋虽大,未敢贰也。此论失于考之不精。岐、丰之地自犬戎盘据,旧都非周所有,故平王遂以赐襄公,使之自取,其势非可以不迁也。   终南   《郡县志》:终南山在京兆府万年县南五十里,一名太一,亦名终南。又在凤翔府郿县南三十里。张衡《西京赋》:“终南太一,隆崛崔崒。”潘岳《西征赋》云:“九嵕嶻薛,太一巃嵸”,“面终南而背云阳,跨平原而连嶓冢”。然则终南、太一,非一山也。毕原在县西南二十八里,《诗》注云:“毕,周公葬于毕是也。终南之道名也。”《左传》:中南,九州之险也。杜氏注:在武功县南,今郿县。 《通典》:长安县有终南山。《地理志》:在武功县东。《括地志》:一名南山。 柳子曰:惟终南据天之中,在都之南,西至于褒、斜,又西至于陇首,以临于戎;东至于商、颜,又东至于太华,以距于关。实能作固,以屏王室。其物产之厚,器用之出,则璆琳琅玕,《夏书》载焉。纪堂条梅,《秦风》咏焉。 毛氏曰:终南,周之名山中南也。 李善曰:终南,南山之总名;太一,一山之别号。 孔氏曰:《本纪》云赐襄公岐以西之地,文公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则襄公所得,自岐以西。如《郑谱》则是全得西畿。案终南山在岐之东南,大夫之戒襄公,引终南为喻,则襄公亦得岐东,非唯自岐以西也。《地理志》:秦地濒南山,近夏阳,多阻险轻薄。 李氏曰:终南西距凤翔、武功,北距万年、长安。  毛氏曰:纪,基也;堂,毕道平如堂也。  郑氏曰:毕也、堂也,亦高大之山所宜有也。毕,终南之道名,边如堂之墙。  孔氏曰:《释丘》云:“毕,堂墙。”郭璞云:今终南山道名毕。 曹氏曰:纪,崔灵恩集注作“屺”,曰终南之旁有屺山,字当作屺。 《尔雅》、《说文》皆以山如堂者曰密,谓形如堂室也。此言终南形势之壮。 朱氏曰:纪,山之廉角;堂,山之宽平处。《寰宇记》:堂即毕原也。   三良   《括地志》:秦穆公冢在岐州雍县东南二里,三良冢在雍县一里故城内。今凤翔府天兴县。 东坡苏氏《秦穆公墓诗》:槖泉在城东,墓在城西无百步。   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