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礼通考 - 第 281 页/共 431 页

已宫二十度【娄宿第一星偏东  九度胃宿第一星偏西十六分天囷第 一星偏东四度】一更戌正初刻十三分【斗宿第一星偏西十六度三十四分河鼓第二星偏东三十】二更亥初二刻十一分【三分女宿第一星偏西七度三十二分虚宿第一星偏东三度】三更子初初刻九分【三十一分危宿第一星偏西九度五十分北落师门偏东】四更子正二刻六分【二度五十一分室宿第一星偏西十六度四十五分壁宿】五更丑正初刻四分【第一星偏东十六分奎宿第一星偏西十度四十九分娄宿第】攒防寅初二刻二分【一星偏东三度二十三分天囷第一星偏西一度三十一分昴】   巳宫二十五度【宿第一星偏东八 度四十二分日出夘初三刻八分昼 四十八刻十四】一更戌正初刻七分【分日入酉正初刻七分夜四十七刻一分河鼔第二星偏西三】二更亥初二刻七分【度三十三分牛宿第一星偏东四度三十五分虚宿】三更子初初刻七分【第一星偏西五分危宿第一星偏东四度三十四分】四更子正二刻八分【北落师门偏西一度十五分室宿第一星偏东五十】五更丑正初刻八分【四分壁宿第一星偏西四度五十分土司空偏东二度五十】攒防寅初二刻八分【分娄宿第一星偏西一度十三分胃宿第一星偏东九度四十】   秋分辰宫初度【六分天囷第一 星偏西七度三十七分昴宿 第一星偏东】   一更戌正初刻【二度三十六分日出夘正初刻昼四十八刻日入酉正初刻夜】二更亥初二刻三分【四十八刻河鼔第二星偏西五度二十三分牛宿第一星偏】三更子初初刻六分【室宿第一星偏西三度二十六分壁宿第一星偏东十三度三十五分】四更子初二刻九分【土司室偏西二度奎宿第一星偏东一度十五分】五更丑正初刻十二分【娄宿第一星偏西七度四十八分胃宿第一星偏东四度十一分】攒防寅初三刻【昴宿第一星偏西三度四十四分毕宿第一星偏东七度十五分】   辰宫五度【日出夘正初刻七分 昼四十七刻一分日入酉初三刻八分 夜四十八刻十四分】一更戌初三刻八分【牛宿第一星偏西一度五分天津第一星偏东二十八分】二更亥初一刻十四分【虚宿第一星偏西七度十五分危宿第一星偏东一度二十四分】三更子初初刻五分【室宿第一星偏西七度四十六分壁宿第一星偏东九度十五分】四更子正二刻十分【奎宿第一星偏西三度三十五分娄宿第一星偏东十度三十七分】五更丑正一刻一分【胃宿第一星偏西一度二十四分天囷第一星偏东三度四十三分】攒防寅初三刻七分【昴宿第一星偏西十度四分毕宿第一星偏东五十五分】   辰宫十度【日出夘正一刻五分 昼四十五刻五分日入酉初二刻十分 夜五十刻十分】一更戌初三刻二分【天津第一星偏西二度三十八分女宿第一星偏东二度三十六分】二更亥初一刻十分【危宿第一星偏西二度十二分北落师门偏东十度二十九分】三更子初初刻三分【室宿第一星偏西十一度五十二分壁宿第一星偏东五度九分】四更子正二刻十二分【奎宿第一星偏西八度四十一分娄宿第一星偏东五度三十一分】五更丑正一刻五分【天囷第一星偏西一度五十三分昴宿第一星偏东八度二】攒防寅初三刻十三分【十分毕宿第一星偏西五度十一分五车第二星偏东五度】   寒露辰宫十五度【五十三分日出夘 正一刻五分昼四十五刻五分日入 酉初二刻二分】一更戌初二刻十分【夜五十刻十分女宿第一星偏西十六分虚宿第一星】二更亥初一刻六分【偏东十度四十七分危宿第一星偏西五度四十九度北落】三更子初初刻二分【师门偏东六度五十二分室宿第一星偏西十六度十四】四更子正二刻十三分【分壁宿第一星偏东四十七分奎宿第一星偏西十三度三】五更丑正一刻九分【十三分娄宿第一星偏东三十九分天囷第一星偏西七度】攒防寅正初刻五分【三十分昴宿第一星偏东二度四十三分五车第二】   辰宫二十度【星偏西二十九分参 宿第七星偏东三十五分日出夘  正一刻十一分】一更戌初二刻四分【昼四十四刻八分日入酉初二刻四分夜五十一刻七分女宿】二更亥初一刻二分【第一星偏西三度二十六分虚宿第一星偏东七度三十】三更子初初刻一分【七分危宿第一星偏西九度二十九分北落师门偏】四更子正二刻十四分【东三度十二分壁宿第一星偏西三度三十八分土司空偏】五更丑正一刻十三分【东四度二分娄宿第一星偏西四度十六分胃宿第一星】攒防寅正初刻十一分【偏东九度四十三分昴宿第一星偏西二度五十七分】   辰宫二十五度【日出夘正二刻三  分昼四十三刻九分日入酉初一刻十 二分夜五十二刻】一更戌初一刻十二分【六分女宿第一星偏西六度二十二分虚宿第一星偏东四度】二更亥初初刻十三分【四十一分北落师门偏西二十九分室宿第一星偏】三更亥正三刻十四分【东一度四十分土司空偏西九分奎宿第】四更子正三刻一分【一星偏东三度六分娄宿第一星偏西九度二十七分胃宿第】五更丑正二刻二分【一星偏东二度三十二分昴宿第一星偏西八度三十八分毕】攒防寅正一刻三分【宿第一星偏东二度二十一分参宿第一星偏西二度十】   霜降夘宫初度【五分井宿第一星 偏东四度十八分日出夘正二刻九 分昼四十二刻】一更戌初一刻六分【十二分日入酉初一刻六分夜五十三刻三分女宿第一星偏】二更亥初初刻十分【西九度三十七分虚宿第一星偏东一度二十六分室宿第一】三更亥正三刻十三分【星偏西二度二十分壁宿第一 星偏东十四度四十八分奎宿第】四更子正三刻二分【一星偏西一度二十四分娄宿第一星偏东十二度四十八分】五更丑正二刻五分【胃宿第一星偏西二度二十八分天囷第一星偏东二度】攒防寅正一刻九分【三十九分毕宿第一星偏西三度九分五车第二星偏】   夘宫五度【东七度五十五 分井宿第一星偏西一度五 十七分天狼】   一更戌初一刻【偏东四度三十九分日出夘正三刻昼四十二刻日入酉初一】二更亥初初刻六分【室宿第一星偏西六度九分壁宿第一星偏东十度五十】三更亥正三刻十二分【二分奎宿第一星偏西五度五十八分娄宿第一星偏东八】四更子正三刻三分【度十四分天囷第一星偏西二度二十五分昴宿第一星偏东】五更丑正二刻九分【七度四十八分毕宿第一星偏西八度五十八分五车第】攒防寅正二刻【二星偏东二度六分天狼偏西一度四十分南河第】   夘宫十度【三星偏东十一度 二十分日出夘正三刻六分昼四 十一刻三分日入】一更戌初初刻九分【酉初初刻九分夜五十四刻十二分虚宿第一星偏西五度】二更亥初初刻二分【十五分危宿第一星偏东三度三十四分室宿】三更亥正三刻十一分【第一星偏西十度一分壁宿第一星偏东七度奎宿第一星偏】四更子正三刻四分【西十度三十五分娄宿第一星偏东三度三十七分天囷第一】五更丑正二刻十三分【星偏西七度三十二分昴宿第一星偏东二度四十一分参宿】攒防寅正二刻六分【第一星偏西二度四十二分参宿第一星偏东一】   立冬夘宫十五度【度二十八分天狼偏 西八度二分南 河第一星偏东四  度五十八分日出】一更戌初初刻三分【夘正三刻十二分昼四十刻六分日入酉初初刻三分夜】二更戌正三刻十四分【五十五刻九分危宿第一星偏西一度三分北落师门偏东十】三更亥正三刻十分【一度三十八分室宿第一星偏西十四度十三分壁宿第】四更子正三刻五分【昴宿第一星偏西二度三十一分毕宿第一星偏东八度二十八分】五更丑正三刻一分【觜宿第一星偏西三度四十二分参宿第四星偏东一度二十二分】攒防寅正二刻十二分【北河第三星偏西三十二分鬼宿第一星偏东十一度十八分】   夘宫二十度【日出辰初初刻二分  昼三十九刻十一分日入申正三刻十三分 夜五十六刻四分】一更酉正三刻十三分【危宿第一星偏西三度四十九分北落师门偏东八度四十八分】二更戌正三刻十一分【壁宿第一星偏西一度二十八分土司空偏东六度十二分】三更亥正三刻九分【娄宿第一星偏西五度五十一分胃宿第一星偏东六度八分】四更子正三刻六分【昴宿第一星偏西七度四十七分毕宿第一星偏东三度十二分】五更丑正三刻四分【参宿第一星偏西四度二十四分井宿第一星偏东二度九分】攒防寅正三刻二分【北河第三星偏西六度四十八分鬼宿第一星偏东五度二分】   夘宫二十五度【日出辰初初刻七分 昼三十九刻一分日入申正三刻八分 夜五十六刻十四分】一更酉正三刻八分【危宿第一星偏西七度三十九分北落师门偏东五度二分】二更戌正三刻八分【壁宿第一星偏西五度四十八分土司空偏东一度五十二分】三更亥正三刻八分【娄宿第一星偏西十度四十一分胃宿第一星偏东一度十八分】四更子正三刻七分【毕宿第一星偏西二度八分五车第二星偏东八度五十六分】五更丑正三刻七分【井宿第一星偏西三度四十一分天狼偏东二度五十五分】攒防寅正三刻七分【鬼宿第一星偏西一度十八分栁宿第一星偏东二十八分】   小雪寅宫初度【日出辰初初刻十二分 昼三十八刻六分日入申正三刻三分  夜五十七刻九分】一更酉正三刻三分【危宿第一星偏西十一度三十五分北落师门偏东一度六分】二更戌正三刻五分【土司空偏西二度三十四分奎宿第一星偏东四十一分】三更亥正三刻七分【胃宿第一星偏西三度三十八分天囷第一星偏东一度二十九分】四更子正三刻八分【毕宿第一星偏西七度三十四分五车第二星偏东三度三十分】五更丑正三刻十分【天狼偏西三度一分南河第三星偏东九度五十九分】攒防寅正三刻十二分【栁宿第一星偏西五度五十八分星宿第一星偏东六度四十五分】   寅宫五度【日出辰初一刻一分  昼三十七刻十三分日入申正二刻十四分 夜五十八刻二分】一更酉正二刻十四分【室宿第一星偏西五十九分壁宿第一星偏东十六度二分】二更戌正三刻二分【奎宿第一星偏西三度四十八分娄宿第一星偏东十度二十四分】三更亥正三刻六分【天囷第一星偏西三度三十分昴宿第一星偏东六度四十三分】四更子正三刻九分【参宿第七星偏西五十五分参宿第一星偏东三度十五分】五更丑正三刻十三分【天狼偏西九度南河第三星偏东四度】攒防夘初初刻一分【栁宿第一星偏西十二度十二分星宿第一星偏东三十一分】   寅宫十度【日出辰初一刻四分  昼三十七刻七分日入申正二刻十二分 夜五十八刻八分】一更酉正二刻十一分【室宿第一星偏西五度三十二 分壁宿第一星偏东十一度二十】二更戌正三刻一分【九分奎宿第一星偏西八度五十一分娄宿第一星偏东五度】三更亥正三刻五分【三十一分天囷第一星偏西八度三十三分昴宿第一星偏】四更子正三刻十分【东一度四十分觜宿第一星偏西一度四十六分参宿第一】五更丑正三刻十四分【星偏东三度十八分北河第三星偏西三十六分鬼宿第】攒防夘初初刻四分【一星偏东十一度十四分星宿第一星偏西五度三十二】   大雪寅宫十五度【分张宿第一星偏 东三十一分日出 辰初一刻七分昼 三十七刻一分日入】一更酉正二刻八分【申正二刻八分夜五十八刻十四分室宿第一星偏西十】二更戌正二刻十四分【度九分壁宿第一星偏东六度五十二分奎宿第一星偏西】三更亥正三刻五分【十三度四十三分娄宿第一星偏东二十九分昴宿第一星】四更子正三刻十分【偏西三度四十三分毕宿第一星偏东七度十七分参宿】五更寅初初刻一分【第一星偏西二度四分井宿第一星偏东四度二十九分北河】攒防夘初初刻七分【第三星偏西六度二十八分鬼宿第一星偏东五度二十二分】   寅宫二十度【轩辕第十四星偏 西四十三分翼宿第一星偏东十二 度二十八分日】一更酉正二刻六分【出辰初一刻九分昼三十六刻十二分日入申正二刻六分】二更戌正二刻十三分【夜五十九刻三分室宿第一星偏西十五度三分壁宿第一】三更亥正三刻四分【昴宿第一星偏西八度五十一分毕宿第一星偏东二度八分】四更子正三刻十一分【井宿第一星偏西一度十分天狼偏东五度二十六分】五更寅初初二分【鬼宿第一星偏西十七分栁宿第一星偏东一度二十九分】攒防夘初初刻九分【轩辕第十四星偏西七度三十七分翼宿第一星偏东五度三十四分】   寅宫二十五度【日出辰初一刻十分 昼三十六刻十分日入申正二刻五分 夜五十九刻五分】一更酉正二刻五分【壁宿第一星偏西三度十三分上司空偏东四度二十七分】二更戌正二刻十二分【娄宿第一星偏西九度五十一分胃宿第一星偏东二度八分】三更亥正三刻四分【毕宿第一星偏西三度十八分五车第二星偏东七度四十六分】四更子正三刻十一分【天狼当中】   五更寅初初刻三分【栁宿第一星偏西四度十二分星宿第一星偏东八度三十一分】攒防夘初初刻十分【翼宿第一星偏西七分五帝座偏东十二度二分】   冬至丑宫初度【日出辰初一刻十分 昼三十六刻十分日入甲正二刻五分 夜五十九刻五分】一更酉正二刻五分【上司空偏西一度奎宿第一星偏东二度十五分】二更戌正二刻十二分【胃宿第一星偏西三度十九分天囷第一星偏东一度四十八分】三更亥正三刻四分【毕宿第一星偏西八度四十五分五车第二星偏东二度十九分】四更子正三刻十一分【天狼偏西五度二十七分南河第三星偏东七度三十三分】五更寅初初刻三分【栁宿第一星偏西九度三十九分星宿第一星偏东三度四分】攒防夘初初刻十分【翼宿第一星偏西五度三十四分五帝座偏东六度三十五分】   丑宫五度【日出辰初一刻十分 昼三十六刻十分日入申正二刻五分 夜五十九刻五分】一更酉正二刻五分【奎宿第一星偏西三度十二分娄宿第一星偏东十一度】二更戌正二刻十二分【天囷第一星偏西三度三十九分昴宿第一星偏东六度三十四分】三更亥正三刻四分【参宿第七星偏西二度四分参宿第一星偏东二度六分】四更子正三刻十一分【天狼偏西十度五十四分南河第三星偏东二度六分】五更寅初初刻三分【星宿第一星偏西二度二十六分张宿第一星偏东二度四十分】攒防夘初初刻十分【翼宿第一星偏西十一度一分五帝座偏东一度八分】   丑宫十度【日出辰初一刻九分 昼三十六刻十二分日入申正二刻六分 夜五十九刻三分】一更酉正二刻六分【奎宿第一星偏西八度五十三分娄宿第一星偏东五度十九分】二更戌正二刻十三分【天囷第一星偏西九度二十分昴宿第一星偏东五十三分】三更亥正三刻四分【觜宿第一星偏西二度四十八分参宿第四星偏东二度十六分】四更子正三刻十一分【北河第三星偏西二度三十六分鬼宿第一星偏东九度二十七分】五更寅初初刻二分【张宿第一星偏西一度三十一分轩辕第十四星偏东二度二十二分】攒防夘初初刻九分【五帝座偏西四度三分轸宿第一星偏东二度三十七分】   小寒丑宫十五度【日出辰初一刻七 分昼三十七刻一 分日入申正二刻 八分夜五十八刻十】一更酉正二刻八分【四分娄宿第一星偏西三十五分胃宿第一星偏东十一度】二更戌正二刻十四分【二十四分昴宿第一星偏西四度四十六分毕宿第一星偏】三更亥正三刻五分【东六度十三分参宿第四星偏西三度二十三分井宿第】四更子正三刻十分【一星偏东三度十分北河第三星偏西七度三十二分鬼宿】五更寅初初刻一分【第一星偏东四度十八分轩辕第十四星偏西二度四十七分翼】攒防夘初初刻七分【宿第一星偏东十度二十四分轸宿第一星偏西二度十七分】   丑宫二十度【角宿第一星偏东  十五度三十九分日出辰初一刻四 分昼三十七刻】一更酉正二刻十一分【七分日入申正二刻十一分夜五十八刻八分娄宿第一星】二更戌正三刻一分【偏西六度四十二分胃宿第一星偏东五度十七分昴宿】三更亥正三刻五分【第一星偏西十度三十八分毕宿第一星偏东二十】四更子正三刻十分【一分井宿第一星偏西二度十二分天狼偏东四度】五更丑正三刻十四分【二十四分鬼宿第一星偏西一度三分栁宿第一星偏东四十三】攒防夘初初刻四分【分轩辕第十四星偏西六度三十九分翼宿第一星偏东六度】   丑宫二十五度【三十二分轸宿第  一星偏西六度五十四分角宿第一星偏 东十度二十二分】一更酉正二刻十四分【日出辰初一刻一分昼三十七刻十三分日入申正二刻】二更戌正三刻二分【毕宿第一星偏西五度十二分五车第二星偏东五度五十】三更亥正三刻六分【二分天狼偏西一度九分南河第三星偏东十一度】四更子正三刻九分【五十一分栁宿第一星偏西四度二十一分星宿第一星偏东】五更丑正三刻十三分【八度二十二分轩辕第十四星偏西十二度四十二分翼宿第】攒防夘初初刻一分【一星偏东二十九分轸宿第一星偏西十一度二十七度角宿第】   大寒子宫初度【一星偏东五度四十 九分日出辰初初刻十二分昼三十  八刻六分日入申】一更酉正三刻三分【正三刻三分夜五十七刻九分天囷第一星偏西一度五十】二更戌正三刻五分【三分昴宿第一星偏东八度二十分五车第二】三更亥正三刻七分【星偏四七分参宿第一星偏东五十七分天狼偏西六】四更子正三刻八分【度三十八分南河第三星偏东六度二十二分栁宿第一星】五更丑正三刻十分【偏西九度二十分星宿第一星偏东三度】   攒防寅正三刻十二分【二十三分翼宿第一星偏西四度五帝座偏东八度九分轸宿第】   子宫五度【一星偏西十五度 四十一分角宿第一星偏东一度三 十五分日出辰初】一更酉正三刻八分【初刻七分昼三十九刻一分日入申正三刻八分夜五十六】二更戌正三刻八分【刻十四分天囷第一星偏西八度十九分昴宿第一星】三更亥正三刻八分【偏东一度五十四分觜宿第一星偏西十七分】四更子正三刻八分【星宿第一星偏西一度三十三分张宿第一星偏东四度三十分】五更丑正三刻七分【翼宿第一星偏西七度五十六分五帝座偏东四度十三分】攒防寅正三刻七分【角宿第一星偏西二度二十一分亢宿第一星偏东九度三十二分】   子宫十度【日出辰初初刻二分  昼三十九刻十一分日入申正三刻十三分 夜五十六刻四分】一更酉正三刻十三分【昴宿第一星偏西四度十一分毕宿第一星偏东六度四十八分】二更戌正三刻十一分【参宿第四星偏西一度三分井宿第一星偏东五度三十分】三更亥正三刻九分【北河第三星偏西三度二十七分鬼宿第一星偏东八度二十三分】四更子正三刻六分【张宿第一星偏西二十分轩辕第十四星偏东三度三十三分】五更丑正三刻四分【五帝座偏西三十七分轸宿第一星偏东六度三分】攒防寅正三刻二分【角宿第一星偏西六度十一分亢宿第一星偏东五度四十二分】   右测中星考日躔以定岁差   周礼春官冯相氏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时之叙【注冬至日在牵牛景大三尺夏至日在东井景尺五寸此长短之极春分日在娄秋分日在角而月于牵牛东井 疏春分日在娄其月上在东井圆于角下于牵牛秋分日在角上于牵牛圆于娄下于东井郑并言月于牵牛东井不言圆望义可知也】   梅氏文鼎曰日行黄道有南至北至月亦有之月之北至则阴律是也月之南至则阳律是也夫月之阴阳律随时变迁而必于春秋测之何耶凡言至者皆要其数之所极则必有中数以为之衷如日道有南至北至相差四十七度奇而其中数则赤道也月有阴律有阳律出入于黄道各六度弱而其中数则黄道也夫黄道之在冬夏既自相差四十七度竒则已无定度又何以为月道之中数乎惟春秋二分之黄道与赤道同度则其东出西没及过午之度并与赤道无殊于此测月可得阴阳律出入黄道之真度矣假如二分之望月在其冲【春分之望月必在秋分之宿度秋分之望月必在春分之宿度】则日没于酉正而月出于夘正日出于夘正而月没于酉正其出没方位必居夘酉正中与日相等然而或等焉或不等焉或有时而出没于酉正夘正之南则知其在阳律也有时而在夘正酉正之北则知其在阴律也又此时日之过午也必与本处之赤道同髙【即冬夏二至日轨髙度折中之处】则月亦宜然然而月之过午或有时而髙于日度则知其在阴律也有时而卑于日度则知其在阳律也若月之出没在夘酉之正而不偏南北月之过午一如日轨之度而略无髙卑则为正当交道而有亏食故曰惟春秋可以测月也又曰但以日轨为主则春秋致月亦致日之余事即于两立説亦足以明若正言致月之理则必将详考其交道出入之端与夫阴阳律逺近之距则兼望言之其理益着也   问阴阳律之法于两亦可用乎曰可凡冬夏至表景既有土圭之定度【夏至尺五寸即土圭之定度也冬至景丈三尺葢亦以土圭之度度之而知】则月亦宜然而今测月景每有不齐则交道可知假如春分日在娄而月上于东井秋分日在角而月下于东井则是月所行者夏至日道也其午景宜与土圭等又如春分日在娄而月下于牵牛秋分日在角而月上于牵牛则是月行冬至日道也其午景宜与土圭所度冬至长景等而徴之所测或等焉或不等焉其等于定度者必月交黄道之度也其短于定度者必月在日道之北而为阴律也其长于定度者必月在日道之南而为阳律也是故两亦可以测阴阳律也然则阴阳律之变动若此又何以正四时之叔曰日道之出入赤道也距逺至廿四度月道之出入黄道最逺止六度距廿四度故景之进退也大【夏至尺五寸冬至一丈三尺相去悬絶】距止六度故景之进退也小【阴律阳律之月景所差于日景者不过尺许而已】假如月上下在东井而景更短于土圭其为夏至之阴律更无可疑即使是阳津而景长于土圭其长不过尺许无害其为夏至之黄道也又如月上下在牵牛景加长于土圭所定之度其为冬至之阳律已成确据即使是阴律而景短于土圭所定之度其短亦不过尺许无损其为冬至之日道也夫两之月道既在二至之度则日躔必在二分而四叙不忒故曰举立説亦足以明也   或疑洛下闳制浑仪止知黄道至东汉永元铜仪始知月道至阴阳交道之説后代始宻周礼所言致月或未及此曰洪范言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是古有黄道也十月之交见于诗是古知交道也洛下闳等草创于祖龙煨烬之余故制未备而以此疑周礼乎夫谓术屡变益精者如岁差之类必数十年始差一度故久而后觉若月之阴阳律月必一周视黄道之变尤为易见而谓古人全不之知吾不信也   或又疑土圭只尺有五寸则惟北至时可用余三时何以定之曰经固言日北景长日南景短矣其长其短亦必有数则皆以土圭之尺寸度之耳然则长日至景如土圭者冬日至景必数倍于土圭而以土圭度之无难得其丈尺故冬夏并言致日也   【李氏光地曰算法之要惟定二至二分为先二至定则律元正矣必也立表测晷检验长短之极如祖冲之及今法之宻焉此冬夏致日之説也日行有赢缩算自秋分至春分之前缩自春分至秋分之前赢若但以百八十二日中分之以求赤道之交则晷景不得矣此亦可以立表防求而今法更得一术用日月东西对望检之便得二分之正葢冬行南陆则地上之天少而地下之天多夏行北陆则地上之天多而地下之天少其日月之东西相对者非望也惟春分秋分行于中道则日月对冲于地平即真望矣以其真望之在何时检二分之所在此春秋致月之説也冬夏致日者于南北春秋致月者于东西亦各以其方位为此説者以为独得之秘而不知古之圣人知此久矣】   蕙田案春秋传日在北陆而藏氷西陆朝觌而出之尔雅北陆虚也西陆昴也推是而言东陆鸟也南陆火也四陆即天之四象唐虞时冬至日在虚行北陆夏至日在七星行南陆后汉志日行北陆谓之冬西陆谓之春南陆谓之夏东陆谓之秋与春秋传同汉冬至日在斗北陆之宿也今冬至日在箕属东北维夏至日在参属西南维至于日道发南不可谓之行南陆日道敛北不可谓之行北陆相承误用非也冬夏致日测黄道也春秋致月测月道也【亦名白道】   观承案南陆北陆之名相沿而误解久矣榕村亦不免承讹而未觉日道发南不可谓行南陆日道敛北不可谓行北陆剖晰豁然可为烛龙矣   右致日月以正节气   周礼夏官挈壶氏【注壶盛水器也世主挈壶水以为漏】凡军事县壶以序凡丧县壶以代哭者皆以水火守之分以日夜【注以水守壶者为沃漏也以火守壶者夜则火视刻数也分以日夜者异昼夜漏也漏之箭共百刻冬夏之间有长短焉】秋官司寤氏掌夜时【注夜时谓夜晚早若今甲乙至戌疏此文与下为目故注云谓夜晚早甲乙则早时戌亥则晚时也】以星分夜以诏夜士夜禁【注夜士主行夜徼候者如今都候之属 疏以星分夜者若今时观参辰知夜早晚是以书传云春昏张中可以种稷夏大火中可以种黍菽虚中可以种麦冬昴中可以収敛葢藏彼虽非分夜以诏夜士亦是以星知早晚之类也】蕙田案素问曰一日一夜五分之汉书西域传杜钦曰斥候士五分夜击刁斗自守隋志曰昼有朝有禺有中有晡有夕夜有甲乙丙丁戊昏旦有中星顔氏家训曰汉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此郑注甲乙至戊戊譌作戌贾疏遂言戌亥非也以星分夜者视星移次某星中或某星见为甲夜乙夜也   隋书天文志昔黄帝创观漏水制器取则以分昼夜其后因以命官周礼挈壶氏则其职也其法总以百刻分于昼夜冬至昼漏四十刻夜漏六十刻夏至昼漏六十刻夜漏四十刻春秋二分昼夜各五十刻日未出前二刻半而明既没后二刻半乃昏减夜五刻以益昼漏谓之昏旦漏刻皆随气增损冬夏二至之间昼夜长短凡差二十刻每差一刻为一箭冬至互起其首凡有四十一箭昼有朝有禺有中有晡有夕夜有甲乙丙丁戊昏旦有星中每箭各有其数皆所以分时代守更其作役汉兴张苍因循古制犹多踈濶及孝武考成星术下漏以追天度亦未能尽其理刘向鸿范传记武帝时所用法云冬夏二至之间一百八十余日昼夜差二十刻大率二至之后九日而增损一刻焉至哀帝时又改用昼夜一百二十刻寻亦寝废至王莽窃位又遵行之光武之初亦以百刻九日加减法编于甲令为常符漏品至和帝永元十四年霍融上言官术率九日增减一刻不与天相应或时差至二刻半不如夏术漏刻随日南北为长短乃诏用夏术漏刻依日行黄道去极每差二度四分为增减一刻凡用四十八箭终于魏晋相传不改宋何承天以月蚀所在当日之衡考验日宿知移旧六度冬至之日其影极长测量晷度知冬至移旧四日前代诸漏春分昼长秋分昼短差过半刻皆由气日不正所以而然遂议造漏法春秋二分昏旦昼夜漏各五十五刻齐及梁初因循不改至天监六年武帝以昼夜百刻分配十二辰辰得八刻仍有余分乃以昼夜为九十六刻一辰有全刻八焉至大同十年又改用一百八刻依尚书考灵曜昼夜三十六顷之数因而三之冬至昼漏四十八刻夜漏六十刻夏至昼漏七十刻夜漏三十八刻春秋二分昼漏六十刻夜漏四十八刻昏旦之数各三刻先令祖暅为漏经皆依浑天黄道日行去极逺近为用箭日率陈文帝天嘉中亦命舍人朱史造漏依古百刻为法周齐因循魏漏晋宋梁大同并以百刻分于昼夜隋初用周朝尹公正马显所造漏经至开皇十四年鄜州司马袁充上晷影漏刻充以短影平仪均布十二辰立表随日影所指辰刻以验漏刻之节十二辰刻互有多少时正前后刻亦不同袁充素不晓浑天黄道去极之数茍役私智变改旧章其于施用未为精宻开皇十七年张胄元用后魏浑天铁仪测知春秋二分日出夘酉之北不正当中与何承天所测颇同皆日出夘三刻五十五分入酉四刻五十五分昼漏五十刻一十分夜漏四十九刻四十分昼夜差六十分刻之四十仁夀四年刘焯上皇极术有日行迟疾推二十四气皆有盈缩定日春秋分定日去冬至各八十八日有竒去夏至各九十三日有竒二分定日昼夜各五十刻又依浑天黄道验知冬至夜漏五十九刻一百分刻之八十六昼漏四十刻一十四分夏至昼漏五十九刻八十六分夜漏四十刻一十四分冬夏二至之间昼夜差一十九刻一百分刻之七十二胄元及焯漏刻并不施用然其法制皆着在算术推验加时最为详审大业初取询作古欹器以漏水注之献于帝帝善之因令与宇文恺依后魏道士李兰所修道家上法称漏制造称水漏器以充行从又作候影分箭上水方器置于东都干阳殿前鼓下司辰又作马上漏刻以从行辨时刻揆日晷下漏刻此二者测天地正仪象之本也晷漏沿革今古大殊故列其差以补前阙   困学纪闻考五代会要晋天福三年司天台奏漏刻经云昼夜一百刻分为十二时每时有八刻三分之一六十分为一刻一时有八刻二十分四刻十分为正前十分四刻为正后二十分中心为时正上古以来皆依此法   沈括晷漏议予占天候景以至验于仪象考数下漏凡十余年下漏家常患冬月水涩夏月水利以为水性如此又疑氷澌所壅万方理之终不应法予以理求之冬至日行速天运已朞而日已过表故百刻而有余夏至日行迟天运未朞而日已至表故不及百刻既得此数然后覆求晷景漏刻莫不脗合此古人之所未知也   宋史志淳熈十四年国学进士会稽石万言淳熈术立元非是气朔多差不与天合南渡以来浑仪草创不合制度无圭表以测日景长短无机漏以定交食加时设欲考正其差而太史局官尚如去年测验太阴亏食自一更一防还光一分之后或一防还光二分或一防还光三分以上或一防还光三分以下更防乍疾乍徐随影走弄以肆欺蔽然其差谬非独此耳冬至日行极南黄道出赤道二十四度昼极短故四十刻夜极长故六十刻夏至日行极北黄道入赤道二十四度昼极长故六十刻夜极短故四十刻春秋二分黄赤二道平而昼夜等故各五十刻此地中古今不易之法至王普重定刻漏又有南北分野冬夏昼夜长短三刻之差今淳熈术皆不然冬至昼四十刻极短夜六十刻极长乃在大雪前二日所差一气以上自冬至之后昼当渐长夜当渐短今过小雪昼犹四十刻夜犹六十刻所差七日有余夏至昼六十刻极长夜四十刻极短乃在芒种前一日所差亦一气以上自夏至之后昼当渐短夜当渐长今过小暑昼犹六十刻夜犹四十刻所差亦七日有余及昼夜各五十刻又不在春分秋分之下至于日之出入人视之以为昼夜其长短有渐不可得而急与迟也今日之出入增减一刻近或五日逺或三四十日而一急一迟与日行常度无不合者请考正淳熈法之差俾之上不违于天时下不违于人事送秘书省礼部详之明史天文志崇祯二年礼部侍郎徐光启兼理厯法请造象限大仪六纪限大仪三平悬浑仪三交食仪一列宿经纬天球一万国经纬地球一平面日晷三转盘星晷三候时钟三望逺镜三报允已又言定时之法当议者五事一曰壶漏二曰指南鍼三曰表臬四曰仪五曰晷漏壶水有新旧滑濇则迟疾异漏管有时基时磷则缓急异正漏之初必于正午初刻此刻一误靡所不误故壶漏特以济晨昏阴晦仪晷表臬所不及而非定时之本指南鍼术人用以定南北辨方正位咸取则焉然鍼非指正子午曩云多偏丙午之间以法考之各地不同在京师则偏东五度四十分若慿以造晷冬至午正先天一刻四十四分有竒夏至午正先天五十一分有竒若表臬者即考工匠人置之法识日出入之影参诸日中之影以正方位今法置小表于地平午正前后累测日影以求相等之两长影为东西因得中间最短之影为正子午其术简甚仪者本台故有立运仪测验七政髙度臣用以较定子午于午前屡测太阳髙度因最髙之度即得最短之影是为南北正线既定子午夘酉之正线因以法分布时刻加入节气诸线即成平面日晷又今所用员石欹晷是为赤道晷亦用所得正子午线较定此二晷皆可得天之正时刻所为昼测日也若测星之晷实周礼夜考极星之法然古时北极星正当不动之处今时久渐移已去不动处三度有竒旧法不可复用故用重盘星晷上书时刻下书节气仰测近极二星即得时刻所谓夜测星也七年督修厯法右参政李天经言辅臣光启言定时之法古有壶漏近有轮钟二者皆由人力迁就不如求端于日星以天合天乃为本法特请制日晷星晷望逺镜三器臣奉命接管敢先言其略日晷者砻石为平面界节气十三线内冬夏二至各一线其余日行相等之节气皆两节气同一线也平面之周列时刻线以各节气太阳出入为限又依京师北极出地度范为三角铜表置其中表体之全影指时刻表中之鋭影指节气此日晷之大略也星晷者治铜为柱上安重盘内盘镌周天度数列十二宫以分节气外盘镌列时刻中横刻一缝用以窥星法将外盘子正初刻移对内盘节气乃转移铜盘北望帝星与勾陈大星使两星同见缝中即视盘面鋭表所指为正时刻此星晷之大略也若夫望逺镜亦名窥筩其制虚管层叠相套使可伸缩两端俱用玻璃随所视物之逺近以为长短不但可以窥天象且能摄数里外物如在目前至于日晷星晷皆用措置得宜必须筑台以便安放新法算引太阳在地平上人目可得而覩谓之昼太阳渐隠地平之下人目无见则谓之夜是昼夜者全由人居以分随方【极出地若干】随时【太阳躔某宫】其昼夜刻分皆可依法推算焉然而法算与目见恒异葢太阳体大算法皆以体心出地为昼始而人目以一见日轮即为昼始又日出没升降度有斜正不同又地平各曜出没之界受清蒙气有变凡此皆非人目能辨故术家立有视差法也一昼一夜平分为十二时时各八刻一日十二时共刻九十有六此恒率也其昼夜永短递迁之故则不但日行南陆北陆不同而已亦由北极出地髙卑互异而永短因焉如赤道正过天顶之地两极合于地平其昼夜均停絶无永短又极在天顶赤道与地平平行其下昼夜亦无长短之较但太阳百八十日恒见百八十日恒隠耳此外诸方各有永短顾其一岁之中昼夜均停者四日握算者引而伸之据四日之一日逐渐加减因得九十日之昼夜长短随可以推终岁之数也晨昏者分昼分夜之二界也太阳将出未出数刻之前其光东发星光渐为所夺是名为晨太阳已入廻光返照亦经数刻始逌然灭尽是名为昏其久暂分数亦因冬夏而分短长新法以日在地平下十八度内为晨昏之限但太阳行此十八度又各方各宫不等因有五刻七刻十刻之别若论极髙七十二度以上之度则夏月晨昏相切虽至丙夜无甚黯黑也   钦定协纪辨方书日出入之早晚昼夜永短所由分也而早晚之故有二一由于日行之内外一由于人居之南北葢日行黄道与赤道斜交春秋分日行正当交防与地平交于夘酉也平上下之度相等故昼夜适均春分以后日行赤道内至夏至而极其距等圈与地平交于寅戊地平上下之度上多下少故昼长夜短秋分以后日行赤道外至冬至而极其距等圈与地平交于辰申地平上下之度上少下多故昼短夜长二分前后距交不逺黄道势斜则纬行疾故数日而差一刻二至前后黄道势平则纬行迟故半月而差一刻此由日行之内外而生者也至于人居有南北则北极出地有髙下于是见日之出入早晚随地不同中国在赤道北北极出地上南极出地下故夏昼长冬昼短自京而北北极愈髙则永短之差愈多至于北极之下则赤道当地平夏则有昼而无夜冬则有夜而无昼葢以半年为昼半年为夜矣所居之地愈南北极渐低则永短之差渐少至于赤道之下则两极当地平而昼夜常均矣赤道以南与北相反此由人居之南北而生者也   朦影者古所谓晨昏分也太阳未出之先己入之后距地平下一十八度皆有光故以十八度为朦影限然十八度同也而时刻则随时随地不同随时不同者天度使然也葢十八度者大圈之度也赤道亦为大圈其度濶自赤道而南北皆距等圈其度狭近二分者以濶度当濶度故刻分少近二至者以狭度当濶度故刻分多也随地不同者地南则赤道距天顶近太阳正升正降其度径地北则赤道距天顶逺太阳斜升斜降其度纡故愈北则朦影之刻分愈多愈南则朦影之刻分愈少也若夫北极出地四十八度半以上则夏至之夜半犹有光愈北则愈不夜矣南至赤道下则二分之刻分极少而二至之刻分相等赤道以南反是   【顾氏炎武曰术家有大刻有小刻初一初二初三初四正一正二正三正四谓之大刻合一日计之得九十六刻其不尽者置一初初于初一之上置一正初于正一之上谓之小刻每刻止当大刻六分之一合一日计之为初初者十二为正初者十二又得四大刻合前为百刻宋王逵蠡海集言百刻之説每刻分为六十分百刻共得六千分散于十二时每时得五百分如此则一时占八刻零二十分将八刻截作初正各四刻却将二十分零数分作初初正初微刻各一十分也周礼挈壶氏注漏箭昼夜共百刻礼记乐记百度得数而有常注百度百刻也灵枢经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説文漏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刻五代史马重绩传重绩言漏刻之法以中星考昼夜为一百刻八刻六十分刻之二十为一时时以四刻十分为正此自古所用也今失其传以午正为时始下侵未四刻十分而为午由是昼夜昏晓皆失其正请依古改正从之玉海每时初行一刻至四刻六分之一为时正终八刻三分之一则交入次时国史志每时八刻二十分每刻一击鼔八鼔后进时牌余二十分为鸡唱唱絶击一十五鼔为时正】   【李氏光地曰今日用九十六刻葢得易之真数八卦六爻互相乘之数也】   蕙田案古刻法昼夜共百刻每刻六分之为六小刻每小刻又十分之故昼夜六千刻每刻六十分也其散于十二辰每一辰四大刻二小刻共得五百分汉建平中改百刻为百二十刻若不改分则五十分为一刻十刻为一辰也梁天监中改用整刻九十六若不改分则每刻得六十二分有半二法皆不若古用八大刻二小刻之宻囘囘昼夜刻法亦用整刻九十六每一辰八整刻而以四刻为一小时犹夫古法之有初初初一初二初三初四正初正一正二正三正四也每小时六十分犹夫古法每刻六十分之意而变用之也其度法有初度有一度亦犹古法有初初初一正初正一也周天用三百六十度亦犹昼夜三十六顷之説也今欧逻巴刻法悉同囘囘   右漏刻星晷   五礼通考卷一百八十五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   五礼通考卷一百八十六   刑部尚书秦蕙田撰   嘉礼五十九   观象授时   书尧典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传咨嗟暨与也匝四时曰期 疏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日日行一度则一期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此言三百六十六日者王肃云四分日之一又入六日之内举全数以言之故云三百六十六日也】蕙田案此即推步家所谓岁周岁周者日行天一周也亦曰岁实岁实者一岁实行之数也八分之为八节二十四分之为中气节气七十二分之为候每候五日竒每气三候凡十五日竒每一期之日三百六十大余五小余不及四分日之一   钦定书经传説彚纂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葢举成数言之即今岁实也前代诸家所定岁实不一汉志以天周为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在天为一度在律为一日是以天周即岁周也东晋虞喜分周天为三百六十五度二十六分乃四分之一有余定岁周为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分为四分之一不足宋何承天改天周为三百六十五度二十五分半岁周为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分半元郭守敬考古准今定天周为三百六十五度二千五百七十五分岁周为三百六十五日二千四百二十五分然天周岁周俱用竒零势难齐一惟邵子元会运世以三百六十为率葢天周为起数之宗天度既整然后以整驭零为法较易故今时宪书定天周为三百六十度【度为六十分分为六十秒秒以下俱以六十逓析】而岁周为三百六十五日二四二一八七五【日为十二时时为八刻刻为十五分分为六十秒秒以下俱以六十逓析二四二一八七五当十二时中二时七刻零三分四十五秒】列代以来虽余分多寡稍有增损要皆本乎尧典之成数而修明之   附汉以后岁实异同   汉书志三统厯周天五十六万二千一百二十统法一千五百三十九   【戴氏震曰周天即为岁周经岁三百六十五日并小余也以统法为日分亦名度法周天满统法得经岁其小余三百八十五亦名度余今设万万为日通分以较古今岁实通分乗小余省乗进八位满统法得二千五百有一万六千二百四十四竒】   蕙田案此较四分稍强后放此推之   后汉书志数之生也乃立仪表以校日景景长则日逺天度之端也日发其端周而为岁然其景不复四周千四百六十一日而景复初是则日行之终以周除日得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为岁之日数日日行一度亦为天度四分术大周三十四万三千三百三十五蔀月九百四十   【载氏震曰此以大周为周天蔀月为日分周天满日分得经岁其小余二百三十五以万万通之满日分得二千五百万】   晋书志汉灵帝时会稽东部尉刘洪始悟四分于天踈濶皆斗分太多故也更以五百八十九为纪法百四十五为斗分作乾象法周天二十一万五千一百三十   【戴氏震曰此以纪法为日分周天满纪法得经岁其小余一百四十五谓之斗分者岁首冬至日躔起斗终斗故度余属之斗曰斗分余宿皆整度以万万通斗分满纪法得二千四百六十一万七千九百九十六竒】   蕙田案是为减岁余之始   魏文帝黄初中太史丞韩翊以为乾象减斗分太过后当先天造黄初厯以四千八百八十三为纪法千二百五为斗分   【戴氏震曰以万万通斗分满纪法得二千四百六十七万七千四百五十二竒】   蕙田案此强于乾象   景初厯周天六十七万三千一百五十纪法千八百四十三【又见宋志】   【戴氏震曰周天满纪法得经岁其小余四百五十五以万万通之满纪法得二千四百六十八万八千有八竒】   蕙田案此强于黄初   武帝时侍中平原刘智以斗厯改宪推四分法三百年而减一日以百五十为度法三十七为斗分【戴氏震曰以万万通斗分满度法得二千四百六十六万六千六百六十六竒】   蕙田案此强于乾象弱于黄初   后秦姚兴时当孝武太元九年天水姜岌造三纪甲子元厯以二千四百五十一分之六百五为斗分周天八十九万五千二百二十纪法二千四百五十一【戴氏震曰以万万通斗分满纪法得二千四百六十八万三千八百有二竒】   蕙田案此强于黄初弱于景初   魏书志神龟初正光厯周天分二百二十一万三千三百七十七【以度法通三百六十五度纳斗分】斗分一千四百七十七蔀法六千六十【十二章为一蔀至此年小余成日为度法】   【戴氏震曰以万万通斗分满蔀法得二千四百三十七万二千九百三十七竒】   蕙田案此弱于乾象   李业兴甲子元厯周天六百一十五万八千一十七【度法通度内斗分之数】斗分四千一百一十七【从斗量周天至此不成度之分】度法一万六千八百六十【三十乗章岁得此数】   【戴氏震曰以万万通斗分满度法得二千四百四十一万八千七百四十二竒】   蕙田案此强于正光弱于黄初   宋书志何承天元嘉厯以七十五为室分周天十一万一千三十五度法三百四   【戴氏震曰何氏以雨水为日躔之初起室终室故谓度余为室分以万万通室分满度法得二千四百六十七万一千有五十二竒】   蕙田案此强于刘智弱于黄初   大明六年南徐州从事史祖冲之甲子元厯周天一千四百四十二万四千六百六十四虚分万四百四十九岁余九千五百八十九纪法三万九千四百九十一   【戴氏震曰祖氏以上元日度发自虚一故谓度余为虚分以万万通虚分满纪法得二千六百四十五万九千一百九十三万竒又以万万通岁余满纪法得二千四百二十八万一千四百八十一竒】蕙田案此岁余不及度余三万九千四百九十一分之八百六十是为岁差分天自为天岁自为岁其法始见于此葢定为四十五六年差一度也岁余比正光更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