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赋注 - 第 6 页/共 11 页

一道逍遥。群心仰慕。保证而犹玉玺之真文。   一切万法。皆为心之所印。如王宝印。无前后际。故法句经云。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云何一法中。而见有种种矣。   包藏而若琼林之宝库。   第八识包含。犹如库藏。含藏十法界种子。无法不足。   久行方了。具遍吉之明宗。   遍吉是普贤菩萨。首楞严经颂云。心闻洞十方。生於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初学易亲。成慈氏之入路。   首楞严经云。弥勒菩萨云。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至尽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我了如是唯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   正念才发。狐疑自惺。匪五目之可鉴。岂二耳之能听。   五眼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佛言。我以五眼尚不见。云何无目凡夫而称见乎。二耳者。一凡耳。二天耳。道书云。上士神听。中士心听。下士耳听。   非有而非空。故称卓绝。不出而不在。实谓通灵。   首楞严经云。汝之心灵。一切明了。是知性自神解。寂照泠然。如灵辩和尚云。夫一心不思议。妙义无定相。应时而用。不可定执。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用有差别。随处得名。究竟不离自心。此心能坏一切。能成一切。故云一切法皆是佛法。心作天。心作人。心作鬼神。畜生地狱。皆心所为。好恶皆由心。要生亦得。要不生亦得。即是无碍义。祗今一切施为。行住坐卧。即是心相。心相无相。故名实相。体无变动。亦名如来。如者不变不异也。无中现有。有中现无。亦名神变。亦曰神通。总是一心之用。随处差别即多义。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当成无所畏。又东方入正定。西方从定出。若了心外无法。一切唯心。即无一法当情。无有好恶是非。即不怖生死。一分处皆是。故云当成无所畏。无所畏即佛。佛具四无畏也。   尘思俱逃。烦机顿洗。   未悟道时。多兴妄虑。才了心日。想念不生。故经云。识停闲静。想灭无为。又首楞严经云。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又大乘理观。不念诸佛。即是念觉。故昔人云。真如无念。非念法能阶。实相无生。岂生心能至。无念念者。则念真如。无生生者。生乎实相。故起信云。若知虽念无有能念所念。是名随顺。若离於念。名为得入。净名云。常求无念实相智慧。故般若云。若念一切法。不念般若波罗蜜。不念一切法。则念般若波罗蜜。   迥超万行之先。深彻法源之底。月光大士。变清水於自心。   首楞严经云。月光童子初习水定。弟子窥窗观室。唯见清水。取一瓦砾投於水内。出定之后顿觉心痛故知定果色。皆是定中意识所变。   空藏高人。现太虚於本体。   首楞严经云。虚空藏菩萨云。我得无边身。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剎。化成虚空。又於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   甄明畅志。悟入怡神。若旱天而遍霶甘泽。犹萎草而顿遇阳春。   涅盘经云。纯陀白佛言。世尊。唯愿世尊。霶甘露雨。洒我心田。又如大地。得遇春雨。草木[泳-永+费]发。故云。万物得地而生。万行得理而成。所以般若经云。一心具足万行。   翠羽红鳞。普现色身之三昧。霞峰雾沚。同转根本之法轮。   一切声是佛声。一切色是佛色。又山河大地。一一皆宗。   智朗昏衢。梦惊长夜。   识论云。一切众生。以第七识为长夜。如梦时不知是梦。觉时方悟。如迷时不了自心是佛。悟时方知。故经云。佛者觉也。如睡梦觉。如莲华开。   贫室之金藏全开。   大涅盘经云。如贫女人。舍内多真金之藏。家人大小无有知者。时有异人善知方便。乃至即於其家。掘出真金之藏。女人见已。心生欢喜。生奇特想。众生佛性亦复如是。若遇善友开发。明见佛性。心开意解。生大欢喜。   焰宅之牛车尽驾。   法华经明等赐一大车而出火宅。若了一切处唯是一心实相之旨。即是出宅义。   纷然起作。冥冥而弗改真如。豁尔虚凝。历历而常随物化。   肇论云。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此四不迁。即万物皆不迁矣。则离动而无静。离静而无动。以一心动静。岂有离也。   大象无形。洪音绝声。三光匿曜。河岳齐平。   肇论云。大象隐於无形。大音匿於希声。此一心光横吞万象。更无纤毫於中发现。故傅大士颂曰。须弥芥子父。芥子须弥爷。山海坦然平。敲冰来煮茶。故知万法尽入不二法门。一际平等。更不俟夷岳盈壑。续凫截鹤。然后方平。   向九居六合之中。随作色空明暗之体。   六合者。四维上下。九居者。一欲界天。二初禅天。三二禅天。四三禅天。五四禅天。六空处天。七识处天。八无所有处天。九非想非非想天。广则二十五有四十二居处。并是有情受生居住之处。此皆因情想结成生死之身。业系二十五有之处。悉从心出。所以楞伽经云。三界上下法。我说皆是心。又云。心遍一切处。一切处遍心。法华经云。三方及四维。上下亦复尔。如首楞严经云。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乃至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故知万法但心为体。循业发现。所见不同。随自想念而生差别。故云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是以离自真心。更无一法。所有境界。皆是心光。   於七大四微之内。分为色香味触之名。   七大者。一地大。二水大。三火大。四风大。五空大。六见大。七识大。如首楞严经云。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乃至推七大。皆无自性他性共性无因性。所以佛告阿难。若汝识性生於见中。如无明暗及与色空。四种必无。元无汝见。见性尚无。从何发识。若汝识性生於相中。不从见生。既不见明。亦不见暗。明暗一瞩。即无色空。彼相尚无。识从何发。若生於空。非相非见。非见无辩。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灭缘。见闻觉知无处安立。处此二非。空则同无。有非同物。纵发汝识。欲何分别。若无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别识明月。汝更细详微细详审。见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状成有。不相成无。如是识缘因何所出。识动见澄非和非合。闻听觉知亦复如是。不应识缘无从自出。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心粗浮。不悟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汝应观此六处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异同。为非空有。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周遍法界。含吐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又本是一真心。分成六和合。如眼见之为色。耳闻之为声。鼻齅之为香。舌尝之为味。身受之为触。意知之为法。又祖师云。处胎曰身。出世为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曰齅香。在舌曰谈论。在手曰执捉。在脚曰运奔。变现俱该法界。收摄不出微尘。识者唤作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魄。故云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德御神州。威灵法宇。通智海之宏津。立吾宗之正主。   心为万法之宗。宗者尊也主也。如楞伽经中。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不退转法轮经云。善知一切众生无相。悉同法界。非见非不见。何以故。法界即是一切众生心界。是名信行。南岳思大和尚云。若学者先须通心。心若得通。一切法一时尽通。   违情难信。如藕丝悬须弥之山。   涅盘经云。佛言。若有人能以藕丝悬须弥山。可思议不。不也。世尊。佛言。菩萨能以一念称量生死。有不可思议理。而但仰信而已。不能一念即如来藏。故非圆意。   入悟能谈。似一手接四天之雨。   如佛藏经云。无名相中。假名相说。皆是如来不思议力。譬如有人。嚼须弥山。飞行虚空。石筏渡海。负四天下及须弥山。蚊脚为梯。登至梵宫。劫尽烧时。一唾劫火即灭。一吹世界即成。以藕丝悬须弥山。手接四天下雨。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相无为无生无灭。令人信解。甚为难有。甚为希有。又经云。奇哉世尊。於无异法中。而说诸法异。故云说法是大神变。无中说有。有中说无。岂非神变耶。   居混沌之始。出恍惚之间。   混沌之始者。以不知无始无明。最初一念。不觉而起。第八藏识。一半不执受。为无情世间山河大地等。一半有执受。为有情世间众生五阴身等。皆从一心所造。不达此理者。此间周礼。或称混沌。西天外道。或说冥初。老十云。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恍恍惚惚。其中有物。   法雷震四生之幽蛰。慧日烛三界之重关。   此一心宗。当悟之时。如迅雷震於长空。似千日照於旷野。能令堕业系之人。出三界之牢狱。溺生死之者。脱六趣之樊笼。   不世之珍。抱玄门而寂寂。非常之道。任法性以闲闲。   不世之珍者。以此心宝。非世之珍。非常之道者。此一心大道。非常情之所解。   发觉根苗。胤灵筋骨。   因心悟道。发心之初。即坐道场。便登祖位。   若谷神之安静。似幻云之出没。   肇论云。法身无像。应物以形。般若无知。对缘而照。万机烦赴而不挠其神。千难殊对而不干其虑。动若行云。止犹谷神。岂有心於彼此。情系於动静者乎。注云。法身无形。能现众像。圣智无知。能照万机。无心应物。虽慜而不挠其神。有难皆通。虽通而不干其虑。无心而动。动若行云。心无定方。犹谷神之不死。绝彼此动静之心也。老聃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注云。谷者养也。人能养神则不死。神即五藏之神也。若五藏尽伤。则五神去矣。是谓玄牝者。注云。玄者天也。牝者地也。主出入於鼻与天通。故鼻为玄也。主出入於口与地通。故口为牝也。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者。根者元也。言鼻口之门。是乃通天地之元气。   事因理显。犹金乌照万里之程。   华严疏云。理随事变。一多缘起之无边。事得理融。千差涉入而无碍。   用就体施。如玉兔摄千江之月。   证道歌云。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一法遍含一切法。我性常与如来合。   非相非名。孤寂幽清。一言无不略尽。殊说更非异盈。   一言者。约略说。约理说。殊说者。约广说。约事说。故不动一心而演诸义。不坏诸义而显一心。即卷常舒。如来於一言语中。演说无边契经海。即舒常卷。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如草木四微。从地而生。还归地灭。犹波浪鼓动。依水而起。还复水源。如法从心生。还归心灭。故经云。当处生。当处灭。又华严经颂云。佛智通达净无碍。一念普知三世法。皆从心识因缘起。生灭无常无自性。所以清凉疏云。华严经者。统唯一真法界。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也。   吞苦雾而浸邪峰。须澄性海。   性海泓澄。湛然明净。当悟心之时。能尽苦源。顿消邪见。故般若心经云。行深般若之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降四魔而夷六贼。应固心城。   四魔者。一天魔。二阴魔。三死魔。四烦恼魔。首楞严经云。六为贼媒。自劫家宝。心城者。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宝眼主城神为善财言。应守护心城。谓毕竟断除悭嫉谄诳。应清凉心城。谓思唯一切诸法实性。应增长心城。谓成办一切助道之法。应严饰心城。谓造立诸禅解脱宫殿。应照耀心城。谓普入一切诸佛道场。听受般若波罗蜜法。应增益心城。谓普摄一切佛方便道。应坚固心城。谓恒勤修习普贤行愿。应防护心城。谓常专御扞恶友魔军。应廓彻心城。谓开引一切诸佛智光明。应善补心城。谓听受一切佛所说法。应扶助心城。谓深信一切佛功德海。释曰。夫城者。能防外寇。护国安人。坚密牢强即无众患。况心城须护。密守关津。无令外缘六尘魔贼所侵。内结烦恼奸臣所乱。防非禁恶。常施莹净之功。立德运慈。广备庄严之事。遂得四门无滞。一道常通。力敌大千。威临法界。可以抚提弱丧。摄化无遗。伏外降魔。永固真基者矣。   广演玄风。长施法利。   沙门唯以弘教说法。能报佛恩。首楞严经颂云。将此深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又证道歌云。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拥塞。   诸圣不改其仪。   此一心法。是古今千圣不易之道。   万邪莫回其致。   邪不干正。天魔不能坏。外道不能乱。故云。天魔外道皆法印。魔界即佛界。外道经书皆是佛说。既同轮并驾。焉能坏乎。   十军三惑。消影响於幻场。   十军者。佛偈云。欲是汝初军。忧愁为第二。饥渴第三军。渴爱为第四。第五睡眠军怖。畏为第六。疑为第七军。含毒为第八。第九利养军。着虚狂名闻。第十军自高。轻慢出家人。诸天世间人。无能破之者。我以智慧力。摧伏汝军众。汝虽不欲放。到汝不到处。是知战魔军者。即是自心魔。终无心外境。能与心为缘。但是自心生。还以心为相。三惑者。一见思惑。二尘沙惑。三无明惑。若直了心者。不唯十军三惑。乃至八万四千尘劳门。悉皆殒灭。故偈云到汝不到处。消影响於幻场者。如宝积经云。尔时世尊告幻师言。一切众生及诸资具皆是幻化。谓由於业之所幻故。诸比丘众亦是幻化。谓由於法之所幻故。我身亦幻。智所幻故。三千大千一切世界亦皆是幻。一切众生共所幻故。凡所有法无非是幻。因缘和合之所幻故。但了一心。诸幻自息。故宝藏论云。一切皆幻。其幻不实。知幻是幻。守真抱一。   智刃慧刀。利锋芒於实地。   以智慧剑。杀烦恼贼。   一言合理。天下同归。   一言契理。天下知音。故云。名无翼而长飞。道无根而永固。   体标奇而显妙。用含虚而洞微。可谓镇敌国之宝珠。千金罕易。挺惊人之法将。万古传辉。   敌国之宝珠者。此心或为无价之宝。或在轮王顶上。或处贫子衣中。龙女亲献而成佛剎那。善友求之而利济无尽。惊人之法将者。说心地法门之时。天魔胆落。外道魂惊。如舍利弗智慧第一。为释迦右面弟子。称为法将。   动而无为。寂而常照。立佛道之垣墙。树修行之大要。   大约修行。不出定慧一心。真如妙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非能所观而分二法。   画出山河国土。意笔纵横。分开赤白青黄。心灯照耀。   华严经颂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心光照耀者。大般若经云。若幽冥世界。及於一一世界中间。日月等光所不照处。为作光明。应学般若。般若者即心智之光。华严论云光明觉品者。为令信心。自以自心光明。觉照一切世间。无尽世界。总佛境界。自亦同等。以心随光一一照之。   性自神解。不同虚空。或垂本以显迹。或居边而即中。犹师子就人之机理标径直。   痴狗逐块。师子就人。此喻上机闻法。直了心宗。不随问答。逐语生解。   如王索一锤之器。言下全通。   王索宝器。须是一锤便成。第二第三锤成。皆不中进。此喻一言之下。便契无生。不须再问。落於阴界。   慧海关防。灵园苗裔。遍滋广摄而不拣高低。竖彻横该而混同粗细。   一心广备。不择上中下机。以是一际平等法门。故竖彻三际。横亘十方。览而不遗。收无不尽。粗处粗现。细处细现。粗细随缘。法体恒寂。唯心之旨。常无变易。   作一种之光辉。为万途之津济。   大庄严经论。说求唯识人颂云。能取及所取。此二唯心光。贪光及信光。二光无二体。释曰。求唯识人。应知能取所取。此之二种。唯是心光。如是贪等烦恼光。及信等善法光。如是二光。亦无染净二法。何以故。不离心光别有贪等信等染净法故。二光亦无相。偈曰。种种心光起。如是种种相。光体非体故。不得彼法实。释曰。种种心光。即是种种事相。或异时起。或同时起。异时起者。谓贪光瞋光等。同时起者。谓信光进光等。光体非体等者。如是染位心数净位心数。唯有光相。而无光体。是故或世尊不说彼为真实之法。   暗鬼没於明灯。   如人暗中疑鬼。以烛照之。豁然疑解。况心外见法。了心即无境。   毛轮消於厚翳。   如人目有翳。空中见毛轮。况不识心人。妄见心外之境。如密严经颂云。幻事毛轮等。在在诸物相。此。皆心变异。无体亦无名。   确乎不拔。高超变易之门。   万法不迁。一心常住。但当见性。自断狐疑。余曾亲推。似见斯旨。如宗镜中引不迁论云。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疏云。前风非后风。故偃岳而常静。前水非后水。故竞注而不流。前气非后气。故飘鼓而不动。前日非后日。故历天而不周。钞云。然自体念念不同。则初一念起时。非第二念时。乃至最后吹着山时。非初起时。则无前念风体。定从彼来。吹其山也。且山从初动时。以至倒卧地时。其山自体念念不同。则初一念动时。非第二念动时。乃至最后着地时。非初动时。则无初动山体。定从彼来。至着地时。斯皆风不至山。岳不着地。虽旋岚偃岳。未曾动也。以此四物。世为迁动。然虽则倒岳历天。皆不相知。各不相到。念念自住。各各不迁。且如世间称大。莫遇四大。四大中动。莫越风轮。以性推之。本实不动。如义海云。鉴动寂者为尘。随风飘扬是动。寂然不起是静。而今静时由动不灭。即全以动成静也。今动时由静不灭。即全以静成动也。由全体相成。是故动时正静。静时正动。亦如风本不动。能动诸物。若先有动。则失自体。不复更动。今观此风周遍法界。湛然不动。寂尔无形。推此动由。皆从缘起。且如密室之中。若云有风。风何不动。若云无风。遇缘即起。或遍法界拂。则满法界生。故知风大不动。动属诸缘。若於外十方虚空中。设不因人拂。或自起时。亦是龙蜃鬼神所作。以鬼神属阴。至晚则风多故。乃至劫初劫末成坏之风。并因众生业感。世间无有一法不从缘生。缘会则生。缘散则灭。若执自然生者。祇合常生。何得紧缦不定。动静无恒。故知悉从缘起。又推诸缘和合成事。各各不有。和合亦无。缘缘之中。俱无自性。但是心动。反推自心。心亦不动。以心无形故。起处不可得。即知皆从真性起。真性即不起。方见心性。遍四大性。体合真空。性无动静。以因相彰动。因动对静。动相既无。静尘亦灭。故首楞严经云。性风真空。性空真风。即斯旨矣。   湛尔唯坚。永出轮回之际。   此心前际不生。中际不住。后际不灭。故法华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世间相者。即众生五阴心。离五阴无世间。何者。无情世间。即众生心变。既从心变。一一随心。常住真如之法位。   妙极众象。理统诸方。如积海而含万水。犹聚日而放千光。   此一点灵台自性光明。遍照法界。无法不收。故首楞严经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现处即心。更无别体。如圆觉疏序云。夫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体。所谓真净明妙。虚彻灵通。卓然而独存者也。众生之本原。故曰心地。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交彻融摄。故曰法界。寂静常乐。故曰涅盘。不浊不漏。故曰清净。不妄不变。故曰真如。离过绝非。故曰佛性。护善遮恶。故曰总持。隐覆含摄。故曰如来藏。超越玄秘。故曰密严国。统众德而大备。铄群昏而独照故曰圆觉。其实皆一心也。背之则凡。顺之则圣。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回息。亲而求之。则止观定慧。推而广之。则六度万行。引而为智。然后为正智。依而为因。然后为正因。其实皆一法也。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凡夫也。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菩萨也。住持圆觉而具足圆觉者如来也。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一道也。三世诸佛之所证。盖证此也。如来为大事出现。盖为此事也。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罗盖诠此也。释曰。心之一法。名为普法。欲照此心。应须普眼虚鉴。寂照灵知。非偏小而可穷。以圆满而能觉。故曰圆觉。此约能证也。真如妙性。寂灭无为。具足周遍。无有缺减。故曰圆觉。此约所证也。能所冥合。唯是一心。此一心能为一切万法之性。又能现三乘六道之相。摄相归性。曾无异辙。则世间出世间升降虽殊。凡有种种施为莫不皆为此也。离此。则上无三宝一乘。下无四生九有。   文圃义围。言将发而词丧。清神静思。意欲缘而虑亡。   言将发而词丧者。首楞严经云。用世语言。入佛知见。如将手掌捉摩虚空。徒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意欲缘而虑亡者。般若经云。如[虫*太][虫*未]虫。处处能泊。而不能泊火焰之上。如意根遍缘一切境。而不能缘般若。以心智路绝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