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虎集 - 第 2 页/共 6 页
邓尉山汉月法藏禅师(嗣天童悟禅师)
师。梁溪苏氏子。年十五。依五牧山德庆庵披剃。受戒於云栖。见高峰语录。参万法归一话。会窗外有二僧。夹篱折大竹。声若迅雷。顿得心空。作偈曰。一口棺材三只钉。声声斧子送平生。自从薤露悲歌断。赢得朝朝暮栢青。闻天童悟和尚。出世金粟。师策杖从之。命师为第一座。童上堂。举僧问古德曰。朗月当空时如何。德曰。犹是阶下汉。僧曰。请师接上阶。德曰。月落后相见。童乃顾师曰。且道。月落后又如何相见。师便出法堂。童便下座。次日童上堂。师问。海众云从。慈霖天澍。现跃飞腾即不问。如何是驱雷掣电的句。童便喝。师曰。恁么则金粟华开。宝林果熟去也。童又喝。师礼拜归众。后开法于杭之安隐。后住玄墓圣恩禅寺。
师示众云。求生净土。法门最广。八万四千。无不该摄。不过仗求生两字。愿王所生。至於行门。则单取紧峭。无渗漏者为上。故持经次於持咒。持咒次於作观。作观次於持名。持六字。不如持四字。盖於持名减省。易於成功故也。然持名之法。拨珠课诵。又涉泛漾。虽念而宽。不得成就。须是极力四字佛名。一句追一句。一声顶一声。若一日乃至七日。念至虚空粉碎。五蕴冰消。谓之一心不乱。此便是净业已成。往生自在矣。凡欲入期念追顶佛者。先当受此戒图。忏悔清净。故空心识。极力念去。方得成功。
开示念佛斋戒偈
闻道信心肯念佛。善化成风同一辙。家家户户木鱼声。女女男男数珠拨。此是西方最胜因。金色弥陀是后身。庄严不在添珠玉。戒酒持斋做善人。念佛不戒酒。智慧何处有。心随酒狂乱。北面向南走。若是修心真。先须净其口。念佛不吃素。业在佛难度。佛是清净王。如何染瑕污。念佛不作善。莲华生石岸。水因八德感。切勿无滋灌。所以佛劝念佛人。十善坚行五戒真。布施兼修六度业。步步金沙不染尘。贪嗔痴。痴是根。酒能痴魅最明人。若是明人先断酒。一滴不沾是好手。三十六失古来闻。努力劝君牢坚守。重重说。太饶舌。只要君家信得及。我一同门净业人。君亦如来亲骨血。殷勤书此结良缘。同愿当来齐作佛。
追顶念佛法
大凡念佛。不可泛泛漾漾。今日也弥陀。明日也弥陀。夹杂秽心。宽磨岁月。不得成就。平日也道自宽自信。及至临终不得力。致使噬脐之悔。反疑佛法无灵。谤大法轮。堕极恶道。此种。只为生前不曾亲遇人指出要旨。自家错解一心不乱四字所误。夫一心不乱者。只以一句佛名。极力追顶。猛之又猛。情识一断。则过去事思量不来。未来事卜度不着。现在境。心识不揽。三心断绝。谓之前后际断。此因追极念极。一闻一见。触境遇缘。逗断心路。直得虚空粉碎。大地平沉。物我同消。一法不立目前。如大圆镜中所现森罗万象。了无一物可指拟。分别荡然。身心如云去来。此个光境。名为一心不乱。到此便无心可乱故也。见得此境之后。纵使五蕴三毒。时中出现。亦是浮云水泡。故云五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便是六度万行体中圆境界。若不得到此境界。虽有暂时清净。亦是小歇场。清净时便有。动乱时便失。动乱时且失。何况临终极痛极苦时哉。痛苦尚当不得。何况闷绝时耶。所以平生小小静境。是心意识边事。至闷绝时。则意识聪明主宰。都用不着耳。近来一辈。善讲西方。善勤功课者。皆不曾做到闷绝工夫。到乎死来。便自失守。致手忙脚乱者多矣。吾人不可不知此弊也。若要脱得此弊。除是大勇猛人。照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可见。佛所亲指极则功夫。不过执持四字佛名。一句顶一句。一声追一声。如猛将提刀追贼相似。努力直前。无少憩息。如此工夫。不是穷年累月宽做得来的。亦不是做到老死方才着紧成的。只在徤时。一日间一做。做断心识。得前光境。便可放下休歇。或随俗庸庸滚过日子。此点消息。自然打不开触不散。每遇境缘逆顺奇特处。自然参前倚衡。不劳用工。念佛抵敌。便是极快活人。现今目前。便是极乐世界。山光水声无非佛法。所以临命终时。便无痛苦。设有痛苦亦不碍心。到闷绝时。正与当初前后际断时一样。归根贴体。如水归水。似空合空。岂不自在。是知功夫。不在佛名功德上着脚。只在追顶极力四字上。成功耳。吾劝同门善友。依法念一日看。若一日不成。将养一日。再念或连念。二日消停。再念或连念。三日四日。以至七日。或一月中猛念。一日七日者。我佛宽约程期也。若念处不紧。以致一七不成。调养精神。七之再七。以必得一心不乱为则。若不得此决。不能一生便到净土。只好种因。以待他世成功矣。一心不乱。正是己躬征验工夫。彻头轨则也。此因净土文多。无非接引之法。不爬着痒处。故忍俊不禁。不顾人微言轻。一为唱出经中的要。惟真修净土者。幸勿以好名相诮。试念到一心不乱处。点头自肯。方是莲华骨肉也。
调将法
凡做追顶念佛工夫。不论僧尼道俗。皆可勇为。但须男女分坛。不得溷滥。入期之先。隔宿夫妇分单。小床清卧。五更沐洗入坛。放空心识。关闭外缘。杜门绝事。作礼三拜之后。一总不须多礼。就於佛前。先受戒图。或已受者。即羯磨清净。众中推一有智者为首领。调理大众。提起阿弥陀佛四字。一追一顶。紧紧念去。不可高声伤气。不可逼气动火。不可嘿努伤血。不可轻松养识。不可沉静堕昏。坐半枝小香。立半枝小香。行半枝小香。复坐半枝小香。周而复始。均匀不断。饮食入厕更衣等事。一例是佛。不得说话。早粥小食中斋夜粥。随时腐菜小菜。勿得繁费生心。但只四字佛。如高山放水。[漓-蹂]涌有力。遮拦不住。放舍不得。自然意地流注心识。无从栖泊。念至二更时分。若倦极。不妨各各就单睡。一觉起来。依旧从前再念。一日或两日。若念急。身心俱倦。不妨大放一日一夜。沉睡到醒。醒来。酸汤白饭。稀粥精蔬。但不可生心缘念。遽起尘劳。如觉精神抖擞重新念起。再一日二日消息行之。念念相应。心心不换。如直念到七日。或觉厌倦。不妨出期俟徤再起。盖以做工夫法。不可受昏沉散乱打搅。若为怕昏。只管排遣。正与昏沉作对转斗。转多不如放身一睡。昏沉自灭。若怕掉举打搅。只管排遣。正与掉举作对。转斗转多。不如亦放身一睡。身心既安。掉举便灭。极时一放。正是心境歇处。才醒转来。精神自旺。拈起话头。十分精彩。目前雪净。一声一色。正是打断心识处。妙不可言。此是山僧亲证其益者。愿生西方之士。不可不信。但不可藉此贪睡耳。须知做工夫到极处。若不放歇。生起阴魔。或生病苦。皆为太执。不会调将之过。主其事者。须细思之。
云顶氷怀济能禅师(嗣三峰梵伊致禅师)
师。山阴朱氏子。自幼知念佛。了生死为事。年十九出家。遂参湛然和尚于显圣。禀金粟密和尚戒。领看乾矢橛话。后抵姑苏北禅。参汉月老和尚。见堂中省发者。惕然生愧。即勇猛用功。一日方饭食。举头见窗扇。忽有省。汉下堂问曰。闻汝有个入处。你作么生入。师以足顿地。汉云。你这一脚。与马祖踏倒水潦和尚。是同是别。师曰。同与别。总没交涉。汉竖竹篦云。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又作么生。师曰。蒲团流入长江水。汉云。你如今方可做工夫也。时三峰梵伊和尚。瑞光顶目和尚。为两堂首座。师亲遭煅炼。偶天气晴和。师步溪滨。见桃花盛开。顿释前疑。得入济宗堂奥。即拈偈云。昔年落在葛藤里。今日方才出得伊。从兹坐破千峰月。换却时人眼与眉。遂遁迹庐山数载。复游历诸方。归隐姚江云顶山。自号一壑子。
师。晚年。以净土一门深入。有示修净业法语云。
念佛者。单提一句弥陀。直趋向上事也。永明云。学道之法。别无奇特。只要洗涤六根门头无量劫来业识种子。斯言尽之矣。盖人生于五欲场中。譬如好色。则有色之影子。落在六根门头。深入八识田里时。常起现见闻觉知之间。生情生爱。放舍不得。起种种惑。生种种着。造种种业。受种种苦。皆影子为之因。影子即种子也。又即习气也。佛知习气之难除。故教人执持一句弥陀。端心念去。习气渐融。心光渐露。本分渐证。念念不已。必至习气全消。根种自断。自然与诸佛。把臂共行。同一鼻孔出气岂非一句了然超百亿乎。色之一欲既尔。声香味触。例此可知。
华严经云。若人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趣。令人所向皆无碍。佛境界者。人人本有。个个现成。只缘尘情障蔽。变为业海。今欲翻业海为佛境界。先须净其意。意净。则常在佛境界中过日矣。意之所以不得其净者。总系妄想及诸趣污之耳。欲远离者。宜痛加鞭策。一心不乱执持佛名。莫论是非穷达。但信佛言。净念相继。句句分明。念之永久。必然化妄想为乌有。变诸趣成解脱矣。
净土法门。看之似易。持之实难。盖由学习者少。疑惑者多。故此微妙法门。少能信向。所以弥陀经称为难信之法。夫佛之深旨。令人借西方之弥陀。证本分之弥陀。借西方之净土。证本分之净土。证得本分净土弥陀。则西方亦是本分佛土。不特西方是本分佛土。即东方秽土及一切众生。亦是本分净土。本分弥陀。乃至十方世界。无一微尘所非我本分佛土也。这般妙用。总在一句弥陀上。发其根。启其源。是为一净一切净。一证一切证。此一法门。旨深意远。非博学久造者。不能洞达耳。
西方名极乐世界。乃称性之乐也。衣食现成。楼台备具。宝池随意。天乐盈空。无炎暑之逼。人无冻寒之裂体。微风吹动。烦恼捐消。花雨缤纭。天香馥郁。有禽鸟说法故。迷者亦悟。有上善为俦故。邪者亦正。光明昼夜。幽惑顿除。清净见闻智慧增长。河沙三昧。不求而证。无尽妙用。岂俟久修。且无退堕之虞。而有精进之喜。是以十方佛赞。诚大乘不思议之门庭。竟使三界横超。直登八地。岂权乘二乘之可比乎。若也端志西方。七日之内。得一心不乱。便臻不退之地。撒手过日。如孤月朗於中天。微尘不侵。似莲华出於秽土。末后收场。立亡坐脱。逍遥极乐世界。与阿弥陀佛无异也。
悟后。更能念佛。以生西方。便得尽数种边际之妙。一生於此界。便无所不知不晓。能穷诸法之根源矣。是谓同佛得诸智慧之边际也。一亲近弥陀。凡心地上一切烦恼。现行及种子。悉皆断尽。是谓同佛空诸烦恼之边际也。一华严五地菩萨。犹徧学一切世间法。以便化导。生西方者。一切如尘若沙。障乎化导等惑。断尽无余。是谓同佛破诸尘沙之边际也。一切所难断者无明。释迦老子。万劫千生所修为此。今生净土者。即得顿断无明。速登等觉。是谓同佛断诸无明之边际也。一生西方者。履地如水。履水如地。种种变化。无所不能。是谓同佛具诸神通之边际也。一闻妙法音。洞彻性理渊底。了了无碍。称性快乐。是谓同佛见诸性体之边际也。一承佛神力。具解脱力。难行能行。难化能化。难伏能伏。菩提行愿。无不能修。无不能满。更有无量妙用。无量妙庄严。是谓同佛证诸妙行之边际也。到此地位。名为生如来家。同佛受用。若明心见性之后。而便歇手。无志於西方净土者。是住声闻之化城。终不克入如来之宝所矣。
凡人。一念不觉。迷此大事。打失金刚鼻孔。便变为杂染之妄念。此念。才萌於内。现於六根门头。无非杂染之事。由是。外所感者。皆为杂染秽土矣。一方世界既秽。十方世界亦成秽土。将无量妙义。百千法门。俱变为荆棘。目所见。耳所闻。头头法法。尽成烦恼之境。是以众生被其缠缚。受无量苦。而不得解脱也。佛开微妙捷径。令人信步而行。可以断得此苦。转得此心。直须百事丢开。单提一句弥陀。闲忙不辍。习之岁月。自然纯一无杂。纯之又纯。便得一念纯真。便是一念清净。一念清净故。六根亦清净。内之身心。既得清净。外感西土世界。亦得清净。扩而充之。十方世界。亦皆清净。洒洒然不落四句百非。俱为出格妙用。而在在清净矣。果然如是。则为父清净。而能行其慈。为子清净。而能尽其孝。为君清净。而能用其明。为臣清净。而能效其良。为僧清净。而能成其道。为俗清净。而能素其位。顺境中清净。逆境中亦清净。至若婆须密女之行贪亦清净。无厌国王之作嗔亦清净。胜热婆罗门之肆痴亦清净矣。一切烦恼无明。俱化为清净。淫坊酒肆亦清净。到此境界。方好魔宫虎穴。天上人间。拍手横行。悲歌乐舞。作自在汉去也。然则念佛能生西方。破生死出三界。超缠缚脱火坑。显本分露爪牙。其力大矣哉。有此捷径。而不能由。甚至反相排贬。是真颠倒凡夫。愚迷种子。最可怜悯者哉。
念佛一门。深入取如来无尽藏之法则也。此固人人本具。因被尘缘覆障。不能自见。须念佛以揭显之。如贫乏者。知有宝藏所在。则必端心致志。下死工夫。锹之锄之。浮坭既尽。宝藏自现。大富长者。由斯而称。是知一句弥陀。行坐不离。苦乐无间。心心相续。口耳分明。进进不已。念之既切。尘障顿开。登堂入室。便好受用。此无尽藏也。虽末法时世。参禅之人。尽多入处。只是难得。不出其位。若能即念佛。而操履向上。可为守弥约而功弥深矣。如死心新。天如则。圆照本。慈受深。真歇了。永明寿诸大老。系五宗梁栋。俱向此一门。而取如来藏。所以深入於此。渣滓自然消融。无明自然净尽。六根自然清净。业海自然乾枯。生死自然寂灭。三昧自然现前。六通自然具足。彼岸自然超登。功德自然成辩。彻因彻果。自利利他。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古德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过七七日。便成三昧。三昧既成。悉皆解脱。任我取之无穷。用之不竭也。云栖云。齐诸圣於片言。越三祗於一念。其惟念佛功德欤。如此直截痛快。不涉支离。顿超有漏之因。永证无为之果。殊胜法门。吾愿与大地众生。向这里入。或问所为西方净土。其义何居。
师答云。净土者。即是工夫操炼到极处。渣滓化尽。不容一点垢秽。真到圣凡皆尽。真伪俱忘。始是真净土。始是吾人安身立命处。言西方者。具有八义。
以五色论之。西方为白色。无诸染污。此洁白之象也。修净土者。以一句弥陀。涤身口意三业。此净其因也。因净则果亦净。故念佛者。临终生西方。正因果相符也。
以四季论之。东方为生长之地。春象也。西方为生熟之地。秋象也。犹如凡夫发心於东方。从念佛中往生。乃成熟道果於西方耳。
以五行论之。东方属木。西方属金。木遇斧斤刳削。转顽木为栋梁。凡夫犹如顽木。肯一心系念西方佛号。俨然受斧斤雕琢。自能转凡成圣。而道德完备矣。
以八卦论之。东方为震。震。动象也。动则生诸苦恼。故娑婆世界。谓之苦海。西方为兑。兑。豫悦之象也。故西方名安养世界。又名极乐土也。
以二曜论之。日为阳。天象也。月为阴。地象也。此二者。皆升於东没於西。故人宜则之。勤修净业。求归西方。是即天地人三才一贯之道。
东方人。与木相似。逢春则抽牙发干。逢秋则叶落枝凋。此荣枯盛衰。犹如众生则娑婆苦海中。受生死成败得失之累。若西方则与金相似。金则历万劫而不坏。处垢秽而不变。入水火而不移。以故生西方者。称为极乐。超生死脱三界也。
东方有为之国也。若衣若食。若宫室。若器用等。皆须人力营办。始得成就。又欲乐之乡也。凡居此者。皆贪五欲之乐。迷失本来清净面目。若西方无为之国也。思衣衣至。思食食来。种种天然受用。不烦力作。又性乐之乡也。生净土者。享称性之乐。照见五蕴皆空。
问。尽情放舍。古云。便可悟得。睡中主。何不用此直捷工夫。而乃教人烦苦念佛。向支离中求耶。
答。尽情放舍。甚是容易。只是世人不能放舍。亦不会放舍。若拟心欲放。越多其事。拟心欲舍。愈多其累。只为凡夫在心意识边作活计。欲用心意识。而放舍万缘。如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焚。唯大彻大悟人。能善用之。余俱不能也。所以莫若向念佛一门深入。不管他放与不放。舍与不舍。但只高声念去念到。百尺竿头悬崖撒手。情缘不断而断。气质不化而化。便可横身倒卧。来去自由。现在亦清泰故乡矣。
问。威音那畔父母未生前。亦可名净土否。亦可名自性弥陀否。
答。威音那畔父母未生前。固是真净土。真自性弥陀。但着此闲名不得。若一着此闲名。便是秽土。而非净土。便是凡夫。而非弥陀。娑婆世界众生。只因这些名字。去不得忘不掉。故将本来清净法界弥陀佛。变作五浊恶世凡夫也。若能胸中无此骨董。自然穷则变。变则通。通处见自性弥陀。即证唯心净土时节也。
问。禅师得大了。当向常寂光中过日可也。何必求生西方。然后谓有益乎。
答。禅师真有大力量者。到放舍身命。已得常寂光中少分受用。然而习气尚重。进步维艰故。智如卢舍那佛。亦须百劫炼心。若智不如者。未有不被逆境打失。所以求生弥陀之报土。亲近弥陀之报身。先保其无有退转。更加精进。庶可直入佛阶。
问。此土亦有池沼花木等可乐。彼土池沼花木等。亦不过如此。何得便言西方为称性之所现乎。
答。凡夫有两端执情难化。尽落在生死轮回故。此土所有境界。皆从对待而现。有成有坏。称为生灭之境。若生彼土已。离三界之对待。超生死出轮回。是以诚於中形於外。由吾人操履到真伪两忘田地。外之所现池沼花木种种。不落真伪重重。可观称性之真境。称性之快乐。绝无荣枯盈涸等事。绝非对待而成。绝不堕於生灭之法。固不可以凡心测以思议求也。岂此土可比欤。
问。闻之。念佛者。亦得入法界净土。何等名为法界净土。更作何修而得入。若本来清净。何用念佛。若本来秽恶。何因念佛便得清净耶。
答。法界本来清净。因众生心中纷杂无量。法随心变。而为秽界。今能提起一句佛名。万缘放下。俨如哑女持帚。二六时中打扫。得乾乾净净。所为念极心空。心空则杂染亦空。杂染既空。复为本来清净法界。此实澄浊而清。转秽为净。到这田地。生死也是净土。天堂地狱也是净土。高山下地也是净土。荣辱升沉。是非得失。总是净土。尽十方世界。俱是净土。故名法界净土。皆由念佛功用。而得入此。岂非捷径耶。
问。入法界净土者。第八识已得空否。若未得空。何名法界净土。
答。此但少分净耳。焉能空第八识。若要全净。直至成佛。第八识始空。故曰金刚道后异熟空也。
问。法界净土。属四土中之那一土。
答。据断惑未尽。是方便有余土。亦是少分常寂光土。若入此。愈炼愈精。愈修愈净。直至成佛。始名全居常寂光土。
问。既有法界净土可生。何必教人求生西方净土。
答。十方世界。虽是个法界净土。而众生力量浅薄。焉能证入。由是。佛开方便门示人。且从西方而入。西方乃弥陀之报土也。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由旬。乃弥陀之报身也。报身必居报土。学道人。思到佛果菩提者。必须亲近其报身。深闻其妙法。始证得法界净土之究竟也。所以一方入得。十方世界方可入。一方清净。则十方世界俱清净。一方成极乐世界。十方世界。亦成极乐矣。
问。闻师开示。念佛不许默念。若禀薄之人。实不能昼夜高声而念。学古人所谓音声在唇舌之间。绵绵念去。此法何如。
答。默念者。力弱气昏。易於懈怠。且不能感发他人也。更兼杂声妄想。乘便打入。岂能成就净业乎。但果系禀薄。不能高声念者。亦许用此法。然须心心返照。决志西方。日新又新耳。
问。高声念佛者。不用记数得否。
答。初入步者。必须每日记数。以课其程。则不致怠惰。若无定数。或有时念。有时不念。忻恹相乘。忙闲相间。易生放逸。净业难成也。惟久修之士。则记数也好。不记数也好。便当把一句弥陀。如握太阿剑相似。有万夫不当之勇。直破重围。剿尽盗贼。自然到清净世界耳。
问。造道之人。贵在一了一切了。胸中无依倚无缘念。今频频念佛。有缘念也。有依倚也。何名一了一切了。
答。此不过以楔出楔。以毒攻毒耳。见世人之念声色货利者。即被声色货利所缚。而坏於其中。乃至念种种者。莫不皆然。佛悯众生心念不能放舍故。将一句弥陀。换却世人情念。此所谓以出世之念。易世间之念。以功德之念。易罪业之念。以解脱之念。易缠缚之念。以安乐之念。易危险之念。如巧匠偷梁换柱。淘汰得众生杂念消亡。而此念佛之一念。亦归无何有之乡矣。古云。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舟。更何依倚缘念之有。
问。人多说参禅是直捷之程。念佛是迂曲之路。然否。
答。参禅在深深放下。念佛在句句全提。提放虽殊。功用则一。若善做工夫者。迂曲处皆直捷。不会做工夫者。直捷处亦成迂曲也。事在当人不必疑法门之优劣。古德云。单提不用别参。求则又见得。念佛一路。容易下手。直捷为甚。请细思之。
问。迩来有一踏到底汉子。贬念佛。为钝根人生涯。此说何如。
答。口说一踏到底。才移一步。便有许多牵绊触着。无明现前。称不得为了事汉。且由不知一句弥陀之力故。视作钝根生涯耳。若也。会得速证阿惟越致话头。脚根才稳当耳。甚矣哉。今非昔比。不足怪也。
问。修净土者。将一切学习熟。境蕴在胸中。可忆念否。
答。念佛不能成三昧者。正坐此。过未熟之境。欲习其熟故。不肯放下。已习之境。常恐忘失。忆念不已。其弊最深。乃至受人之恩怨。必欲报之而后已。虽至死地。亦所甘心。若能易此忆念。执持一句佛名。将所学所习熟境。尽情放下。付诸流水行云。日久月深。自然打成一片净土矣。
问。念佛求生西方。可看佛法及儒书否。
答。一切佛法。及诸义理。虽皆有助於进修。若不明晓净土法门阃奥。及信不恳切者。须急看净土经书。以决其修持之向。若其余典籍。不宜杂用乎。心反成障道因缘也。是故一心不乱。为修净土之宗旨。成三昧之大关。
问。如来教人求生西方。又教人回入娑婆。此等文意相违。其故何也。
答。汝。不观上文说不违安养之句乎。盖初发菩提心者。生西方极乐国中。涵养熏炙多时。惑障全尽。慧门广辟。神通朗发。位登不退。然后出化众生。去来无碍也。故久住极乐者。佛又令他回入娑婆。以度众生。然亦不违安养。栖神于此。分身回入。随类化现耳。是知。或劝人舍娑婆而生净土。或劝人舍净土而入娑婆。无非观机逗教。随根锻炼。自他俱利。菩萨之道完具。佛道有何难哉。此是释迦老子。与无量寿尊。度众生绝妙好方法也。
问。此一法门。横超三界。既闻命矣。末法众生。诚恐自生障碍。未审。有何弊端。
答。修净土者。有十种弊。为障碍法门。一者信之不笃。二者行之不勇。三者发愿不深。四者悠悠默念。五者心缘世事。六者爱憎不除。七者旁及内外经典。八者好吟咏分心。九者闲讲杂话。十者无一心不乱。静功刻期取证。若真切做工夫者。决不使一有所犯。剔起眉毛。追顶念去。自然现在见本性弥陀。报尽归西方莲土耳。
曹洞宗
真州长芦真歇清了禅师(嗣丹霞淳禅师)
师。西蜀左绵安昌雍氏子。襁褓入寺。见佛喜动眉睫。十一岁。依圣果寺清俊道人出家。又七年登讲场。寻弃讲力禅。傲然以行。道俗遮留不顾。至沔汉。扣丹霞室。霞问。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师拟对。霞曰。你闹在且去。一日登钵盂峰。豁然契悟。径归侍立。霞掌曰。将谓你知有。师欣然拜之。霞翌日上堂曰。日照孤峰翠。月临溪水寒。祖师玄妙诀。莫向寸心安。便下座。师直前曰。今日升座更瞒某不得也。霞曰。你试举我今日升座看。师良久。霞曰。将谓你瞥地。师便出。后住杭州皋亭山光孝寺。及温州江心寺。大振洞上之宗。道几半天下。又弘念佛法门。兼以自修。作净土说。有云。洞下一宗。皆务密修。其故何也。良以念佛法门。径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机。又云。宗门大匠。已悟不空不有之法。秉志孜孜於净业者。得非净业之见佛。尤简易於宗门乎。又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业。同归一源。入得此门。无量法门悉皆能入。又曰。一心不乱。兼含理事。若事一心。人皆可以行之。由持名号。心不乱故。如龙得水。似虎靠山。此即楞严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连摄中下二根之义也。若理一心。亦非他法。但将阿弥陀佛四字。做个话头。二六时中。直下提撕。不以有心念。不以无心念。不以亦有亦无心念。不以非有非无心念。前后际断。一念不生。不涉阶梯。径超佛地。
或曰。惟心净土。人人本具。何不直下承当。反求之於十万亿剎之外耶。师答曰。若会得唯心净土。岂但十万亿国。微尘剎土亦未为远。岂不见普贤菩萨。干一毛空中行一步。过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世界。李长者云。无边剎海。自他不隔於毛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於当念。故弥陀世尊。直示心中之一物耳。若指心之全体。不但唯心净土。地狱天宫唯心所现。经曰。十方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
问曰。既是圆通无碍。如何定指西方。师答曰。只为法界圆融故。法法不离本位也。乃作净土宗要云。净土不离众生心。是三无别。极乐遍在一切处。举一全收。如帝释殿上。千珠宝网。千珠光影。咸入一珠。一珠光影。徧入千珠。虽珠珠互徧。此珠不可为彼珠。彼珠不可为此珠。参而不杂。离而不分。一一徧彰。亦无方所。弥陀净土。即千珠之一。十万佛国。一佛一国土。各千珠之一。圣人善巧方便。示人专念阿弥陀佛。乃千珠直指一珠。见一佛即见十方诸佛。亦见九界众生。微尘剎海。十际古今。一印顿圆。了无余法矣。师故专意西方。一日无病而化。
明州天童宏智觉禅师(嗣丹霞淳禅师)
师。十八游方。至汝州。谒成枯木。甚器之。一日闻僧诵莲华经。至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瞥然有省。即诣丈室。陈所悟。成指台上香合曰。里面是甚么物。师曰。是甚么心行。成曰。汝悟处又作么生。师以手画一圆相呈之。复抛向后。成曰。弄泥团汉。有甚么限。师曰错。成曰。别见人始得。师应诺诺。即造丹霞。霞问。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师曰。井底虾蟇吞却月。三更不借夜明帘。霞曰。未在更道。师拟议。霞打一拂子曰。又道不借。师言下释然。遂作礼。霞曰。何不道取一句。师曰。某甲今日失钱遭罪。
王侍制以宁。有悟入。尝问道於师。师令读起信论。而未见其本。及谪官天台。始於邻僧处得之。披阅再三。窃有疑焉。是书为大乘人作。破有弃空。一法不留之书也。末章。以系念弥陀求生净土为言。以宁有疑未决。晚过雪峰问真歇。歇曰。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子欲坏世间相。弃有着空。然后为道也。始豁然有得於心。乃知师之指示往生净土一门。直横截死生之要道也。
中都报恩从容庵万松行秀禅师(嗣雪岩满禅师)
师。礼净土赟公。剃落受具戒。挑囊谒万寿。参胜默老人。默。教看长沙转自己归山河大地话。半载全无入由。默曰。我愿你迟会。一日有省。复出见雪岩满公於磁州大明。公知法器。留入记室。二年复请益玄沙未彻语。岩曰。待汝额头生出角来。脚手生出爪牙来。然后讨棒吃。一日见鸡飞。乃大悟曰。今日不惟捉败玄沙备老虎。亦乃捉败长沙岑大虫也。岩曰。不怕我笑你那。由是语言相契。以颂送之曰。洞云深黑。宗眼穷的。蹭步银山。峻横铁壁。丛林正秀一花时。兔角杖头轰霹雳。师承印可。居中都仰山栖隐禅寺。晚住报恩。退居从容庵。示众。机轮转处。智眼犹迷。宝镜开时。纤尘不受。开拳不落地。应物善知时。两刃相逢时。如何回互。示众。向上一机。鹤冲霄汉。当阳一路。鹞过新罗。直饶眼似流星。未免口如扇担。且道。是何宗旨。师三阅藏教。旁通百家。恒修净土法门。编祖灯录六十二卷。又撰净土书若干。以断人念佛之疑。俾三业虔恭。深心弥陀。作乐土之游也。
顺德万安广恩禅师(嗣古冀晖公禅师)
师。族贾氏。世居洺水张华里。祝发於荆镇法云寺坚公。依晖公和尚受具。兼承心印。退藏临城山。闭门绝食。诵持大悲章句。勤劬精进。时隆冬冽寒。霍氏儿。出郊樵采于榛莽中。获桃二枚。鲜洁可爱。献师啖之。自是所求益验。火莫之焚。暴莫之害。以至鸡啄香而爇。牛受戒而驯。甘泉复已涸之井。斗米供万人之食。甘陵治古塔基。得石文。预识师名。民有始发心布施。既而中变者。归视箧笥。莲花满帙。起敬起信。世人睹此灵异。皆以贾菩萨呼之。师建净土道场。作白莲花会。规模一以庐山远公为式。燕都万寿寺。开资戒大会。万松禅师。特延师。登坛说戒。大洒甘露。四众欢喜。得未曾有。
怀庆龙岗大方如迁禅师(嗣少室大章书禅师)
师。别号松谷。生陕西岐山县。族李氏。幼喜事佛。每至佛寺则如旧居。爱恋忘归。年十七出家。礼无踪本公剃染。居三载。愤悱操方。远访知识。首参悦庵喜和尚授具。指示向上一路。全其参究。至忘寝食。寻入青峰山。吊影单栖。有所开悟。参大章於少林。蒙印可。有针头玉线海底铁牛。年来日夜辛勤。到此方符宗趣。嘱令保守。永世吾家。直须际会时缘。可播凋零祖道。师既得法已。仍回京师。游诸讲肆。深穷性相宗旨。后抵怀庆。郑世子让国。潜修白业。创建精舍。延师晏居。时四方学者。闻风远至。日益集。后应大都慈云庵请。大唱宗风。复开堂千佛寺。万指围绕。万历庚寅。奉圣母皇太后懿旨。大慈寿寺。开净土不二法门。化及遐迩。笃信念佛缁素辈。归心乐邦。而获往生者。实师之力也。
顺德崇恩大方祖通禅师(嗣金山宝禅师)
师。内丘唐氏子。幼入社学读书。因见云水道人。皓首长髯。色若孺子。与先生论养生之术。言及字学。曰。古之造字者。皆识道也。且如宼字。从完从女者。言人于本来完固体上。不知谨守。而反引贼入宼。自劫家宝者。莫甚乎女也。故会意缺守。加女而为宼。师一闻此语。胆战心寒。凡避色如避蛇虺。后闻父母与之婚。半夜逃走。至鹊山九仙洞。礼兴化明禅师剃度。自此心安定志。惟以生死是念。复慨大事未明。依开元小山和尚。住少林。朝参暮请。山令看赵州栢树子机缘。师参久不得。山曰。我只愿汝久参迟会。一日随师。同太守吴蓬岩。看汉封三栢山。以手指栢。谓师曰。毕竟唤作甚么。师豁然有省。通身汗下。山曰。子不疑耶。速道速道。师呈偈曰。鼻祖西来意。庭前栢树子。原来秪这是。天地惟一指。山笑而印之。太守执师手。喟然叹曰。吾乡又开一甘露门矣。师犹深藏厚养。因母病归里。事亲以尽人子之礼。及事竣。小山已归西。因嗣金山宝禅师。就本乡崇恩寺开堂。归依如市。槩示以念佛往生净土。谓得生净土。大事自然了却。不怕走向那里去也。至冲衢。盘结草庐。开厨饭众。门人欲置产业。师止之曰。吾平生。内有法喜禅悦。不减佛祖。外有衣钵经书。满眼富贵。乃为衲僧家本分活计。此外又岂肯以家产自累。桎梏形骸耶。矧古人深山里。镢头边。折脚铛中煮脱粟饭。富不过知足。一世不求人。贵不过清闲。何须印如斗。今有茅庐数楹。仅避风雨。翻忆古人冢间树下者。则有余也。竟不从。寿七十三。微示小恙。有居士。梦师辞谢西行。忽寤告家人曰。大方和尚西归矣。及入寺观之。果吉祥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