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中边论 - 第 2 页/共 6 页

心性本净故  由客尘所染   论曰。云何非染非不染。以心性本净故。云何非净非不净。由客尘所染故。是名成立空差别义。此前空义总有二种。谓相安立。相复有二。谓无及有。空性有相。离有离无离异离一以为其。相。应知安立即异门等。   辩障品第二   已辩其相。障今当说。颂曰。   具分及一分  增盛与平等   于生死取舍  说障二种性   论曰。具分障者。谓烦恼障及所知障。于诸菩萨种性法中具为障故。一分障者。谓烦恼障。障声闻等种性法故。增盛障者。谓即彼贪等行。平等障者。谓即彼等分行。取舍生死。能障菩萨种性所得无住涅槃。名于生死有取舍障。如是五障随其所应。说障菩萨及声闻等二种种性。复次颂曰。   九种烦恼相  谓爱等九结   初二障厌舍  余七障真见   谓能障身见  彼事灭道宝   利养恭敬等  远离遍知故   论曰。烦恼障相略有九种。谓爱等九种结爱结障厌。由此于顺境不能厌离故。恚结障舍。由此于违境不能弃舍故。余七结障真见。于七遍知如次障故。谓慢结能障伪身见遍知。修现观时有间无间我慢现起。由此势力彼不断故。无明结能障身见事遍知。由此不知诸取蕴故。见结能障灭谛遍知。由萨迦耶及边执见怖畏灭故。由邪见谤灭故。取结能障道谛遍知。取余法为净故。疑结能障三宝遍知。由此不信受三宝功德故。嫉结能障利养恭敬等遍知。由此不见彼过失故。悭结能障远离遍知。由此贪著资生具故。复有别障能障善等十种净法。其相云何。颂曰。   无加行非处  不如理不生   不起正思惟  资粮未圆满   阙种性善友  心极疲厌性   及阙于正行  鄙恶者同居   倒粗重三余  般若未成熟   及本性粗重  懈怠放逸性   著有著资财  及心性下劣   不信无胜解  如言而思义   轻法重名利  于有情无悲   匮闻及少闻  不修治妙定   论曰。如是名为善等法障。所障善等其相云何。颂曰。   善菩提摄受  有慧无乱障   回向不怖悭  自在名善等   论曰。如是善等十种净法。谁有前说几种障耶。颂曰。   如是善等十  各有前三障   论曰。善有三障。一无加行。二非处加行。三不如理加行。菩提有三障。一不生善法。二不起正思惟。三资粮未圆满。发菩提心名为摄受。此有三障。一阙种性。二阙善友。三心极疲厌性。有慧者。谓菩萨于了此性有三种障。一阙正行。二鄙者共住。三恶者共住。此中鄙者。谓愚痴类乐毁坏他名为恶者。无乱有三障。一颠倒粗重。二烦恼等三障中随一有余性。三能成熟解脱慧未成熟。性障断灭名无障。此有三障。一俱生粗重。二懈怠性。三放逸性。回向有三障。令心向余不向无上正等菩提。一贪著诸有。二贪著资财。三心下劣性。不怖有三障。一不信重补特伽罗。二于法无胜解。三如言而思义。不悭有三障。一不尊重正法。二尊重名誉利养恭敬。三于诸有情心无悲愍。自在有三障令不得自在。一匮闻生长能感匮法业故。二少闻。三不修治胜三摩地。   复次如是诸障于善等十。随余义中有十能作。即依彼义应知此名。十能作者。一生起能作。如眼等于眼识等。二安住能作。如四食于有情。三任持能作。谓能任持如器世间于有情世间四照了能作。如光明于诸色。五变坏能作。如火等于所熟等。六分离能作。如镰等于所断等。七转变能作。如金师等转变金等成镮钏等。八信解能作。如烟等于火等。九显了能作。如因于宗。十至得能作。如圣道等于涅槃等。依如是义故。说颂言。   能作有十种  谓生住持照   变分离转变  信解显至得   如识因食地  灯火镰工巧   烟因圣道等  于识等所作   于善等障应知亦然。一生起障。谓于其善以诸善法应生起故。二安住障。谓于菩提以大菩提不可动故。三任持障。谓于摄受以菩提心能任持故。四照了障。谓于有慧以有慧性应照了故。五变坏障。谓于无乱转灭迷乱名变坏故。六分离障。谓于无障此于障离系故。七转变障。谓于回向以菩提心转变相故。八信解障。谓于不怖无信解者有怖畏故。九现了障。谓于不悭于法无悭者。为他显了故。十至得障。谓于自在此是能得自在相故。所障十法次第义者。谓有欲证无上菩提。于胜善根先应生起。胜善根力所任持故。必得安住无上菩提。为令善根得增长故。次应发起大菩提心。此菩提心与菩萨性为所依止。如是菩萨由已发起大菩提心及胜善根力所持故。断诸乱倒起无乱倒。由见道中无乱倒故。次于修道断一切障。既断障已持诸善根回向无上正等菩提。由回向力所任持故。于深广法便无怖畏。既无怖畏。便于彼法见胜功德。能广为他宣说开示。菩萨如是种种功德力所持故。疾证无上正等菩提。于一切法皆得自在。是名善等十义次第。虽善等法即是觉分波罗蜜多。诸地功德而总别异。今应显彼菩提分等诸障差别。颂曰。   于觉分度地  有别障应知   论曰。复于觉分波罗蜜多诸地功德各有别障。于菩提分有别障者。颂曰。   于事不善巧  懈怠定减二   不植羸劣性  见粗重过失   论曰。于四念住有于诸事不善巧障。于四正断有懈怠障。于四神足有三摩地减二事障。一于圆满欲勤心观随减一故。二于修习八断行中随减一故。于五根有不植圆满顺解脱分胜善根障。于五力有羸劣性障。谓即五根由障所杂有羸劣性。于七等觉支有见过失障。此是见道所显示故。于八圣道支有粗重过失障。此是修道所显示故。于到彼岸有别障者。颂曰。   障富贵善趣  不舍诸有情   于失德减增  令趣入解脱   障施等诸善  无尽亦无间   所作善决定  受用法成熟   论曰。此说十种波罗蜜多所得果障。以显十种波罗蜜多自性之障。谓于布施波罗蜜多说富贵自在障。于净戒波罗蜜多说善趣障。于安忍波罗蜜多说不舍有情障。于精进波罗蜜多说减过失增功德障。于静虑波罗蜜多说令所化趣入法障。于般若波罗蜜多说解脱障。于方便善巧波罗蜜多说施等善无穷尽障。由此回向无上菩提。令施等善无穷尽故。于愿波罗蜜多说一切生中善无间转障。由大愿力摄受能顺善法生故。于力波罗蜜多说所作善得决定障。由思择力及修习力能伏彼障非彼伏故。于智波罗蜜多说自他受用法成熟障。不如闻言而觉义故。于地功德有别障者。颂曰。   遍行与最胜  胜流及无摄   相续无差别  无杂染清净   种种法无别  及不增不减   并无分别等  四自在依义   于斯十法界  有不染无明   障十地功德  故说为十障   论曰。于遍行等十法界中有不染无知障。十地功德如次建立为十地障。谓初地中所证法界名遍行义。由通达此证得自他平等法性。第二地中所证法界名最胜义。由通达此作是思惟。是故我今于同出离。一切行相应遍修治。是为勤修相应出离。第三地中所证法界名胜流义。由通达此知所闻法是净法界最胜等流。为求此法。设有火坑量等三千大千世界。投身而取不以为难。第四地中所证法界名无摄义。由通达此乃至法爱亦皆转灭。第五地中所证法界名为相续无差别义。由通达此得十意乐平等净心。第六地中所证法界名无杂染无清净义。由通达此知缘起法无染无净。第七地中所证法界名种种法无差别义。由通达此知法无相。不行契经等种种法相中。第八地中所证法界名不增不减义。由通达此圆满证得无生法忍。于诸清净杂染法中不见一法有增有减。有四自在。一无分别自在。二净土自在。三智自在。四业自在。法界为此四种所依。名四自在所依止义。第八地中唯能通达初二自在所依止义。第九地中亦能通达智自在所依义。圆满证得无碍解故。第十地中复能通达业自在所依义。随欲化作种种利乐有情事故。复略颂曰。   已说诸烦恼  及诸所知障   许此二尽故  一切障解脱   论曰。由此二种摄一切障故。许此尽时一切障解脱。前障总义有十一种。一广大障。谓具分障。二狭小障。谓一分障。三加行障。谓增盛障。四至得障。谓平等障。五殊胜障。谓取舍生死障。六正加行障。谓九烦恼障。七因障。谓于善等十能作障。八入真实障。谓觉分障。九无上净障。谓到彼岸障。十此差别趣障。谓十地障。十一摄障。谓略二障。     辩中边论卷上     辩中边论卷中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辩真实品第三   已辩其障。当说真实。颂曰。   真实唯有十  谓根本与相   无颠倒因果  及粗细真实   极成净所行  摄受并差别   十善巧真实  皆为除我见   论曰。应知真实唯有十种。一根本真实。二相真实。三无颠倒真实。四因果真实。五粗细真实。六极成真实。七净所行真实。八摄受真实。九差别真实。十善巧真实。此复十种。为欲除遣十我见故。十善巧者。一蕴善巧。二界善巧。三处善巧。四缘起善巧。五处非处善巧。六根善巧。七世善巧。八谛善巧。九乘善巧。十有为无为法善巧。此中云何根本真实。谓三自性。一遍计所执自性。二依他起自性。三圆成实自性。依此建立余真实故。于此所说三自性中。许何义为真实。颂曰。   许于三自性  唯一常非有   一有而不真  一有无真实   论曰。即于如是三自性中遍计所执相常非有。唯常非有。于此性中许为真实。无颠倒故。依他起相有而不真。唯有非真。于依他起许为真实。有乱性故。圆成实相亦有非有。唯有非有。于此性中许为真实。有空性故。云何相真实。颂曰。   于法数取趣  及所取能取   有非有性中  增益损减见   知此故不转  是名真实相   论曰。于一切法补特伽罗所有增益及损减见。若知此故彼便不转。是遍计所执自性真实相。于诸所取能取法中所有增益及损减见。若知此故彼便不转。是名依他起自性真实相。于有非有所有增益及损减见。若知此故彼便不转。是名圆成实自性真实相。此于根本真实相中无颠倒故。名相真实。无颠倒真实者。谓无常苦空无我性。由此治彼常等四倒。云何应知此无常等依彼根本真实立耶。颂曰。   无性与生灭  垢净三无常   所取及事相  和合苦三种   空亦有三种  谓无异自性   无相及异相  自相三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