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生经 - 第 6 页/共 7 页

母告子曰。   若常行柔和  众人所爱敬   设结善友者  坚住无能动   恒宣劝助者  致获大财富   长修正法化  寿终生天上   子白母曰。善哉亲教。其诲无上。其法无限。巍巍难量。不可称载。吾之愚冥。其日久矣。背恩向伪。不识至真。迷于容色。惑于种姓。自谓才智。不明谓明。不达谓达。不别尊卑。亲之明诲。贱善贵恶。不惟孝养。慈亲之德。舍厚就薄。愚伴为侣。遂使致是痴惑日甚。赖蒙亲化。显以慈仁。垂流愍泽。乳养之本。转令兴隆。通于十方。启受顶奉。不敢遗忘。子稽首谢。修行亲命。终始无违。子如法进。常行柔和。一国宗焉。择善为友。无能侵焉。恒行劝助。合偶离别。和合斗诤。大得供遗。财宝无量。稽首归佛。奉受五戒。修行十善。诸天卫护。国主闻之。召为大臣。王告之曰。朕闻德行一国悦之。故以相命。国无良臣。唯为良辅。使土清宁。四国归德。尔乃显荣。其人曰诺。不敢违圣。唯恐薄德不副功教。为惭愧耳。违负圣教。黎庶怨望。所以自难不敢顺命。王曰。观仁言行举动进止。果能办之。故相召耳。其人默然。立为大臣。王复告曰。某许国王。本时与吾亲亲无二。犹如一体。有传口者。两头相斗。令身相失。年月时久。各尔废碍。无能解者。欲卿身躬自往和使如故。当重相赐财宝重位。其人曰诺。因取家财。供作美馔。又赍宝物。往诣彼国。跪拜陈谢。素自闇塞。被蒙天润。为王所使。遣此饮食金银珍宝。以贡大王。前者谬误。举动不当。相失圣意。从来阔别。积累年载。惭愧羞耻。踧踖无颜。故遣贡遗。愿恕殃舋。原其罪过。其王闻之。心中欣然。亦返责己。吾久有意。欲得和解。无能发者。使彼兴意。先来相谢。是吾不逮之所致也。便手执笔。作书报之。惟别历载。不得言面。每思旧好。何日舍怀。中间隔绝。不及所致。不见忽捐。复遣贤臣。美供[(德-彳+王)-心+(衣-〦)]琦。以相谢矣。克抱来意。终始不忘。愿一同会。及散久迥。今寄珍琦。是身所有。贵致微心言面乃叙。彼王得之。欢然无量。克期会日。快共相娱。察本所失。盖不足言。传者过差。乃至此患。以为比国。友亲意厚。急缓相救。自遣大臣。名不可计。宝增益其位。阿难白佛言。母之至教。莫能大焉。佛言至哉。复问佛言。将来之世。皆承此教乎。佛言。有从不从。所以者何。将来之世。人民悖乱。贵恶贱善。放逸情意。臣欲害君。子杀二亲。弟子危师。不念弘德。乳养之恩。欲令其没。独见奉事。嫉妒其师。犹如怨家。罪莫大焉。所以者何。弟子后世。在前阳供。在后欲攻。心不与同。师出天下。宣传道化。度脱一切。反憎恶之。罪中之罪。不可为喻。后世德人。时时有耳。天下树多。香树希有。香草鲜生。少少山地。出金宝耳。好人行德。亦复如是。恶人行时。伴党相随。识真者少。弥勒佛时。德人乃多。贵善贱恶。无有偏党。道德盈盈。不可称量。修德无上。不为罪殃。孝亲敬君。奉承师长。归命三宝。三乘兴隆。三毒消索。所度无量。皆使得道。阿难闻之。悲喜交集。将来末世。乃有此患。不如山野愚民痴人。胜此辈者。能知去就进退之宜。稽首而退。 佛说负为牛者经第三十九   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及众菩萨。时佛明旦着衣。手执应器。入城分卫。时远方民。将一大牛。肥盛有力。卖与此城中人。城中人买以出之。欲以杀之。在城门中。与佛相遇。其主见牛。既大多势。畏犇突故。请十余人。将牛共行。牛遥睹佛。心中悲喜。绝靷驰逸。数十人救。救不能制。走趣如来。如来则知忆本宿命。阿难见之。前欲搏耳。逐之一面。恐触如来。一切众人。亦怀恐惧。畏来伤佛。佛告阿难。听之来。勿得呵之。牛径前往趣佛。屈前两脚。而呜佛足。泪出交横。口自演言。唯然世尊。加以大哀。救济危厄。令脱此难。今是其时。大圣难遭。亿世时有所以出者。为众生故。唯垂弘慈。一见济拔。佛言善哉。甚可愍哀。意之迷人。乃值斯患。阿难从天龙鬼神人民。莫不愕然。甚怪所以。畜生之类。自归天尊。阿难长跪。前问圣尊。此牛见佛。何故自归。本末云何。佛言。乃往过去久远世时。有转轮王。王四天下。千子七宝。治以正法。不枉万民。天下太平。人民安宁。五谷丰盈。又有四德。视民如子。民奉犹父。沙门梵志。长者人民。莫不启亲。身未曾病。永得安宁。四域宣德。彻于十方。时转轮王。游观四方。还欲归宫。时见古世一亲亲人。而为债主所见拘系。缚在着树。而不得去。时转轮王。七宝侍从。停住不进。怪之所以。遥见故旧为人所拘。负五十两金。令不得去。圣王报之。解之令去。当倍卿百两金。其人白曰。吾复转负某百两金。当以偿之。不能舍置。圣王即敕诸臣下。到宫与其百两金。臣下言诺。即解债主。得还归家。其人数数。诣王宫门。求金不得。债主求之。避不知处。遂在生死。周旋往来。无数之劫。不偿所负。至于今世。堕此牛中。所债所卖。数千两金。故来归佛。宿缘所牵。佛语阿难。时转轮王则我身是。其债主者此牛是。佛为圣王。保之为偿。竟不与之。故来归佛。求索债救。佛告牛主。佛为卿行分卫倍偿。牛主不肯。还欲得牛。佛复重告。吾称牛身斤两轻重与若干斤金。故不肯矣。时释梵天俱来下。叉手白佛。佛勿分卫。所欲得金。万千亿两。吾等致之。布两牛皮。释梵四王。积累金宝。满两牛皮。尔乃各罢。将牛到祇洹中。入其中门。观察佛身及圣众形诸菩萨德。巍巍无量。光光堂堂。犹星中月。威神照远。不可称计。因时思惟。念佛法众。七日命尽。忽生天上。寻忆自识宿命世尊功德。来还人间。散华供佛。报其恩德。稽首佛足。佛为说经。即发无上正真道意。辄得立在不退转地从无生忍。乃还天上。 佛说光华梵志经第四十   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千二百五十菩萨。无央数人。于时众人无央数千。皆来集会。在于佛所。悉下须发。行作沙门。各自与五百群从。修治道德。精进不懈。成得神通。生死根断。普获道证。周旋十方。济度众生。阿难白佛。此等众学。宿有何行。本修何德。乃致此誉。神通之慧。然为第一。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久远世时。经历劫数九十有一。维卫佛时。有一国王。名曰旃头。城号旃头摩提。尔时有一梵志。名光华。博学众经。广宣法典。无义不达。有五百众。侍从启受。数数往诣维卫如来。听受经典。诱化群黎。开发愚冥。劝示正真。行作沙门。修德为业。时彼国中。五百营从。将五百人。大臣群僚。亦作沙门。有大长者。化诸群众。皆复舍家。行作沙门。奉行精进。不犯禁戒。命终之后。得生天上。天上寿尽。来生人间。如是上下。终而复始。九十一劫。于此佛世。皆作沙门。悉会佛所。为佛作礼。退坐一面。诸天龙神。干沓和。阿须伦。迦留罗。真陀罗。摩休勒。人与非人。靡不来到。会于佛所。稽首足下。迁住一面。佛时便笑。阿难问佛。何因缘笑。至真世尊。终不虚欣。唯说其意。佛告阿难。见此众人天龙鬼神来会者不。答曰已见。佛告阿难。维卫佛时。有一大国。名旃头摩提。王名旃头。皆奉大法。归命三宝。时有梵志。名光华。总摄三达。博综众经。无义不达。见维卫佛化于十方。天上天下。靡不启亲。诱五百众。往诣佛所而作沙门。咸受经戒。时其国王。弃国捐王。与五百众。亦作沙门。有大长者。亦化群从。五百之众。行作沙门。普受道化。进获神通。奉四等心慈悲喜护。九十一劫。不归恶趣。生天上人间。今得人身。悉来会此。亦普出家。行作沙门。启受经戒。皆得道证。欲知尔时所行梵志岂异人乎。勿作斯观。则吾身是。国王人民。及大长者之众。皆是维卫如来至真同时学者。彼种此获。功不唐捐。皆自得之。佛说是时。无央数人。皆发无上正真道意。应时立不退转地。一生补处。亦不可计。得成罗汉。亦复如是。佛说是时。莫不欢喜。 佛说变悔喻经第四十一   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尔时有一居士。厌世苦患。万物非常。身之所有财物如幻。寄居天地。犹如过客无一可贪。唯道真正。永可常存。因便出家。行作沙门。精进不懈。志本不达。则便入山。山中修行。夙夜不废。不惜身命。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守志不动。不得道证。心欲变悔。还作白衣。学道积年。勤务不休。然心冥冥。不知所趣。本在人间。数蒙说议。口舌流盈。今在山中。复无所获。进退无宜。不知所凑。不如脱衣还就吾业。犹豫未定。时山神树神睹之。惜其功夫。方欲成就。反欲还家。志在瑕秽。代之恨恨。不可为喻。因则化作比丘尼身。冀化乱意欲发道心。坚固其志。其比丘尼。身着珠宝。面色光荣。非世所有。复现女人。颜貌端正。色像第一。姿曜炜炜。众类无逮。俱相谓言。卿比丘尼。何故身着宝璎珞。唇口妙好。犹如赤真珠。比丘尼曰。宝如幻化。唇如彩画。端正喻膏。有何可贪。如卿今身。色虽端正犹如春华。身若果落不久着树。四大合散。无有正主。唯心为本。在三界中。独来独去无一随者。祸福追身如影随形。三处皆空。无一可赖。为罪所覆。五阴六盖。心闭意塞。不解三昧。比丘闻之。心即觉了。知审如言识别四大本因缘合。贪身自害。剖判本空。犹如寄居。观十方人。无有亲疏。则心了意解。诸漏得尽。生死已断。悉无起分。出入自由。不着垢尘。尔乃达知。山树有故。化如除浮云。树神跪拜。自陈辛苦。周旋三界。五阴所覆。十二牵连。忽始相因。唯见愍哀救济此覆。即为说经。使心开解。奉受五戒。修行十善。塞恶三涂。道心稍前。遂至无极。入佛正真。于时世尊。告诸比丘。解其本末。执心当坚。无得后悔。佛说如是。莫不欢喜。 佛说马喻经第四十二   昔有长者。畜一好马。初得之时。志操犇突。不可御调。适欲被骑。举前两脚。跳上游逸。四出横走。不从径路。入于沟渠。突树墙壁。其主长者。甚怀瞋恨。还归在家。鞭挝酷毒。不与水草。独令穷困。饥饿心恼。而自克责。心中无计。不知何施。空中声出。则告之曰。顺从其主。时无患难。时马心解。明日长者。故乘骑试。以着鞍勒。马即受之。不复跳踉。骑上鞍住。亦不为态牵。东西南北。行从而不违。与谷饮之。随时消息令饱满肥盛气力。后骑将行。转遂调柔。日日成就。后生二子。至数岁。长者乘之。后不顺从。跳踉横走断绝缰靽。捶杖加之不以改行。还归饿之。乃思己殃。食以臭草。饮以浊泉。自作己受。何所复怨。夜行见母。长跪问言。今者大家。独见憎毒。不得水草。挝鞭甚酷。母独高处。不念亲戚。行来欣欣。一身喜乐。高望远视。犹若鸿鹄。不忧子孙独遇此酷。其母答曰。是卿身过。何所怨责。长者授勒被鞍。即便受骑。汝随顺东西从之。便见爱耳。斯事极易。而卿反之。故获此殃。子闻母教。明日即从。长者试之。安然顺之。骑之授身。令行即行。令住寻住。长者大喜。马即调良。饮食随时。与母无异。假以为喻。长者谓佛。马喻学人。不受佛教。放心恣意。不从道化。故为说法。令知去就。跳踉走行。不可制者。加以捶杖。为演五戒十善。生天人中。罪者示以地狱、饿鬼、畜生。勤苦之难。三界之患。往来轮转。无一可安。设不犯恶。五戒十善。乃开化之。四等六度。神通之行。在于十方诸佛共会。三毒消除。去诸阴盖。其子从母。长跪问曰。前闻其师所行法则。师说深浅之行皆有意。故五戒十善因。为天人说。空无相愿。六度无极。四等四恩。不在生死。不住灭度。乃入正真。勇果之徒。处神通乘。周旋三界。度脱一切。 佛说比丘尼现变经第四十三   昔者舍卫之城。城名拘萨。国中有诸荡逸淫乱之众。专为凶恶。不随径路。一国患之。以为酷苦。伴党相追。共为恶逆。官家求取。驰走叵得。于时国中诸比丘尼。俱共游行。树下精专。思惟正道。不舍心怀。众比丘尼。智慧第一。名曰差摩。神足第一。名莲华鲜。各各有德行威神巍巍。时天小热。俱行欲洗。诣流水侧。凶众遥见。即生恶心。淫意隆崇。欲以犯之。候比丘尼。适脱衣被。入水洗浴。寻前掣衣。持着远处。欲牵犯之。时比丘尼。见发逆意。意中怆然。愍之为愚。因脱两眼。着其掌中。以示诸逆。卿所爱我。唯爱面色。今我以盲何所可好。复示肠胃身体五藏手脚各异。弃在一面。谓凶众言。好为所在。逆凶见此忽然恐怖。知世无常。三界如寄。其身化成。骨血不净。无可贪者。寻还衣被。稽首悔过。所作无状。反逆无义。愿舍其殃。长跪叉手。各受五戒。将至佛所。稽首于地。自责其罪。盲冥无知。迷来日久。作恶不罢。不觉世世当受祸危。今蒙大圣垂恩救济。乃感比丘尼威德化眼。去罪罪轻。稍近无为。佛言善哉。恶趣已离。转当成就。如树花枝果实以茂。行亦从斯。诸人欣然。求作沙门。佛即听之。正心为本。寻时出家。守护诸根。众殃永除。五盖不存。三毒消灭。为佛子孙。以断生死。自然神通。尔乃识别佛之大恩。 佛说孤独经第四十四   昔有一人。幼少孤苦。独一身居。种作广田。益有犁牛。得收五谷。乳酪醍醐。众果菜茹。不可限量。供给远近诸食之者。往来每与穷困。名德流布普通十方。时说众喻解悟其意。当得伴党独不可谐。众人咸来。皆共居止。在其人边。居家遂多。更立城邑。取妇生子。子大众多。父转年大。教告诸子当可施行。护身口意。布恩施德。子各违错。不从其教言。父今已老。何不寂然。妄有所教。谁当受之。父得子恼。心自念言。吾本一身所丰广施远近。下及不逮。今得诸子。乱我身心。不从其教。不如无子。佛言。人本立神。一身清明。能有所益。奉于正行。强有所观。不解本无。自见有身。因生五阴六衰之惑。反为所迷。不至正真。后解三界一切皆空。五阴悉除。三毒自灭。乃至无上正真之道。佛说如是。莫不欢喜。 佛说生经卷第五 佛说梵志经第四十五   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祇树给孤独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尔时世尊。晨旦着衣持钵。入舍卫城分卫。次第求食。即时转行到梵志舍。时彼梵志。遥见世尊。威神巍巍。诸根寂定。其心湛静。降伏诸根。无复衰入。如日之升出于山岗。如月盛满众星独明。如帝释宫处于忉利。如梵天王在诸梵中。如高山上而大积雪现于四远。如树华茂。其心憺泊。如水之清。三十二相庄严其身。八十种好遍布其体。威神光光不可称限。睹之如日。即从座起。与眷属俱。前行奉迎。稽首佛足。请坐别床。佛便就坐。时梵志梵志妇。心怀踊跃。若干种食。香洁之馔。手自斟酌。供养无极。饭食毕讫。举钵洗手。更取卑榻。听佛说经。于时世尊。即为梵志及妻子仆从下使。讲说经道。开解其心。分别其义。诸佛之法。随其本源而演分别。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应病与药。寻而心解。苦习尽道。于时梵志妻子仆从下使。即于座上。逮四圣谛。取要言之。则得天眼。归佛法众。奉受五戒。于是梵志。即从座起。稽首佛足。白世尊曰。大圣弘恩得现利义。今日所获。度于众患。皆是如来至真等正觉之所救济。犹如大云周于虚空。普雨天下。多所润泽。世尊如是。常以大哀无极之慈。广说大法。佛告诸比丘。汝等宁闻梵志今所宣扬口所说乎。比丘对曰。唯然世尊。已见已闻。佛言。今此梵志。与诸眷属。皆获大利。如是具足。吾于异世。令此梵志得获广普。乃往过去久远世时。波罗奈城。有一尊者。名曰所守。是梵志种也。黠慧聪明。识解义理。卒对之辞。口言柔美。为王所敬。常可王心。其国多有葡萄酒浆饮食之具。王及人民。饮食快乐。彼时梵志作异技术。多所娱乐。令王欣愕。王大欢喜。多所赐遗。恣其所欲。梵志白王。我当归家。自问其妇。欲何志求。王即可之。梵志便还。到家问妇。我兴异术。令王欢喜。许我所愿。汝何所求。以诚告我。为卿致来。妇问梵志。君何所愿。其夫答曰。我愿一县。其妇答曰。用县邑求。我愿得百种璎珞庄饰。臂钏步瑶之属。种种衣服。奴婢乳酪。醐醍饮食。于时梵志。复问其子。汝何所求。其子答曰。我之所愿。不用步行。得乘车马与王太子大臣俱游。于时梵志。复问其女。欲何志愿。其女对曰。我所求者。欲得珠宝以自严身上妙被服。千女中央而独姝好。用余异愿乎。于时梵志又问奴婢。欲何志求。奴言。欲得车牛覆田耕具。婢曰欲得碓磨。舂粟硙面以安。四大人不得食。则不悦喜。无以自安。于时梵志。还诣王所。具足为王本末说。此妻子奴婢。所可求也。复以偈重歌曰。   大王愿听之  所愿各各异   我家心不同  妇索百璎珞   男求车马乘  女愿珠宝饰   吾前畜奴婢  求田及硙磨   于时王以偈答曰。   随汝之所欲  则与不违心   应时使梵志  皆得欢喜悦   其王皆以赐  各各如志愿   如意得具足  欢喜无一恨   佛告比丘。欲知尔时国王者则吾身是。尔时梵志则今梵志身是。其妻者今梵志妻是。子则子。女则女。奴则奴。婢则婢是。佛说如是。莫不欢喜。 佛说君臣经第四十六   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灵鹫山中。与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诸比丘。心自兴念。承佛威神。诸天感之。得未曾有。于是世尊。常以慈愍。调达而反害意向于如来。佛以大哀弘意待之。或复比丘。而说此言。往者世尊。岂不察知调达凶恶心怀谄害。而令舍家除其头发。或有比丘。各各议言。佛已预知调达凶恶心怀危谄。或有议言。谁令调达除头须发。而作沙门。佛遥闻之诸比丘众共议此事。便到其所。告诸比丘。调达凶恶。不可称量。举要言之。言不可竟。佛言。如是如是。其比丘。调达者常以害心向于如来。未曾和悦。吾以慈心而降伏之。昔者过去久远世时已来难量。从尔以来。佛久知之。调达凶恶。心怀危谄。吾以慈心而降伏之。续知如此。故为沙门。欲令建立摄取善德。以是为本。由因出家缘得救护欲计。调达不但今世求吾之便。而怀害心。吾常至真慈心弘普。而降伏之。乃往过去久远世时。不可胜计。波罗奈城有国王。号曰大犹。以法治国。不拄万民。王有大臣。名密善财。智慧聪明。无所不通。名德超异。与世不同。其性吉祥。殊妙和雅。安隐无患。常怀慈心。多所愍哀。志怀柔润。其王无愍。释子哀心。志不怀慈。常伺人过。欲得其便。心怀凶恶。无一善快。于时彼王。与密善财大臣俱。大犹王告大臣。人何所食。说何所言。多所获安。不致危害。而得长益。应时以偈。而歌颂曰。   食言少获多  不忍得长大   忍辱致损过  密善财云何   密善财大臣。以偈报王曰。   大王是瞋种  恚恨心所为   无害无瞋怒  则正本所行   王复以偈问曰。   以何得安寐  何行无忧患   以何至一法  密行致善财   贤圣何所叹  至灭能不忧   谁能保此事  除愁令无患   大臣以偈答曰。   弃瞋得安寐  除恚无忧患   怒者毒之本  大王当知此   圣贤知所叹  缘此无忧患   以此义答王  嗟叹忍辱行   毁呰于瞋恨  以此义答之   分别令降伏  不雅得其便   凶恶不能加  立之平等德   佛告诸比丘众。欲知尔时国王大犹则调达是。大臣密善财者则我身是。以得佛道。具演本末。佛说如是。莫不欢喜。 佛说拘萨罗国乌王经第四十七   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明旦着衣持钵。入城分卫。国王波斯匿。有四大臣。拜为四将。合四部兵。欲伐他方小国。于时四臣。遥见世尊与众僧俱。即诣佛所。稽首足下。退住一面。世尊问之。诸仁者等。欲何所凑。诸臣对曰。王波斯匿。遣臣等行。举四部兵。欲诣他国攻伐小国。唯然世尊。我等之身。为此国王。多所兴立。及余众劳。常畏危命。今当远行。行当战斗。有所攻伐。如是发行。世尊赞曰。善哉善哉。诸贤难及。所作难及。是为报恩。而有反复。设行少有。所作不失。汝等之身。受王俸禄。所作当然。此事佳善。为慎仪像。则成正士。报大神恩。则有反复。诸贤听之。不但今世。为此国王。有所兴立。成就功效。所作难及。昔者过去久远世时。沙竭之国。大有诸乌众。而来集会。止顿其国。彼有乌王。名曰甘蔗。主八万乌。在中独尊。乌王有妇。名曰旧梨尼。于时怀躯。有阻恶食。心念如是。欲得鹿王肉食。至诚白王。欲得此食。于今我身小发此念。欲得善柔鹿王肉食乃活。不尔者死。沙竭国王。欲得善柔鹿王肉而食啖之。猎者亦募而行求之。捕之将来。于时乌王。闻其音声。合会乌众。汝等当行。沙竭国王。有大善鹿王形貌。名须具夜。欲得其肉。彼时四乌应募。吾等堪任取善柔肉。用国王故。不惜身命。当办此事。无令余鸟逐我后行。于时四乌。数数往至大众会所。各自议言。以何方便。而得取之。彼时其人国王使者。往告太子。说乌数来。则遣守护所逝至处。不得如愿。然后复遣大乌之众。求须具之肉。今现在此。便游随彼。即时取肉。举之而去。时国王子。见大乌众。恐惧驰走。还白国王。具说本末。国王问之。乌所从来。乃至于此。太子白曰。我见四乌。色像若斯。数数来至于彼鹿苑。吾亦数往。然后四乌来到。时沙竭王。即敕外人令捕。乌师致鹰将来。四乌见之。畏在危命。故往取来。即时受教辄遣。乌师应往。以若干变。观其所趣。造立方便。张罗捕乌。辄以获之。生上国王。于时沙竭国王。问其四乌。而呵骂之。汝等何故数来至此。犯吾境界。四乌答曰。唯然大王。非我所乐。不愿至此。又有王。名曰安住。与八万乌俱。以为眷属。为之尊师。其妇旧梨尼。怀妊受胎。发此阻极而以恶食。欲得食啖须具善柔鹿肉。彼王遣来。受其君教。不惜身命。自投沉没。而奉谨教。非吾所愿。时国王闻得未曾有。愕然怪之。彼自食心。莫作此食。自受王教。作此方计。不惜身命。为其君王。投弃躯命。今之所为。诚非所及。于世希有。欲求俗人。有此反覆。受君父教。尚不可得。况鸟兽乎。奉宣其命。难及难及。实未曾有。于是诸乌。为王说偈言。   唯愿大国王  我止沙竭国   我等王安住  与八万众俱   妇名旧梨尼  欲思善柔肉   是大王鹿苑  具足为王食   我等国王使  奉命来至此   受君之教命  不敢自至此   于是国王。心自念言。此事难得。为未曾有。于时国王告诸乌曰。赦汝罪过。在汝所凑。常得解脱。勿有拘制。佛告诸臣。欲知尔时四乌身不。今汝等四臣则是。安住国王今波斯匿王是也。今者国王诸兵臣吏。卿等所将八万乌是。尔时得脱。不见危害。今亦如是。佛说如是。四臣兵吏。及比丘僧。莫不欢喜。 佛说蜜具经第四十八   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俱。尔时梵志。迷惑异道术。不信佛法。欲乱佛教。行于城中。遥见佛来。恶不欲睹。窃入他舍。得无世尊瞿昙见我。于时大圣愍伤怜之。寻到其所住于目前。欲得避去永不能得。又欲驰走不能自致。来诣佛所。彼时世尊。为说经法。寻时欢喜。善心生焉。辄归命佛及法众僧。奉受戒禁。绕佛三匝。稽首而退。还归其家。即取应器。盛满中蜜。两手擎之。来诣佛所。而欲奉上。佛告诸比丘。取是钵蜜。而布与众僧。时一钵蜜。佛及众僧。皆得满足。钵满如故。即复授佛。佛告梵志。汝取是蜜。投着大水无量之流。梵志又问何故。佛言。具足水中虫蠡鼋鼍鱼鳖。悉蒙其味。梵志受教。即投水中。还至佛所。或惊或疑。踊跃悲喜。于时世尊。寻以欣笑。五色光从口出。上至梵天。普照五道。靡不周遍。还绕身三匝。授菩萨决光从顶入。授缘觉决光从口入。授声闻决光从臂肘入。说上天福光从脐入。说受人身光从膝入。说地狱饿鬼畜生光从足入。于时阿难从座起。整衣服。右膝着地。长跪叉手。而白佛言。佛不妄笑。笑会有意。佛告阿难。汝见梵志。以蜜奉佛。布比丘僧。余蜜投水。对曰唯然。今此梵志。然后来世历二十劫。不堕恶趣。过二十劫。当得缘觉。名曰蜜具。诸比丘对曰。唯然世尊。吾等悉见于此梵志。以一钵蜜。多所饶益。而得缘觉。佛告比丘。于是梵志非但今世。以一钵蜜。多所饶益。前世宿命。亦复如是。乃往过世不可称计。有一婆罗门。往入闲居寂寞之处。见有神仙。多所博爱。或有人说。今此仙人。往古难及。当往启受。有人报言。用为见此养身满腹之种。尔时有一仙人。得五神通。见心所念。即于树下闲居之处。踊在空中。住其人前。其人见之。欢喜踊跃。善心生矣。即还其家。盛满钵蜜。而奉授之。时仙人受。飞在虚空。缘是施德。后作国王。名曰蜜具。以政法治国。治国积年。寿终之后。得生天上。佛告比丘。欲知尔时五通仙人则我身是。尔时梵志今梵志是。尔时施蜜受天人福。缘是今世亦复施佛。后致缘觉。于是贤者阿难。以偈赞佛。   世尊多哀怜  自然至诚度   为诸天人世  怀众狱系着   故为诸天世间尊  于法自在雨法教   以欢悦心多所劝  出家上天无数千   胜今无利皆得利  其有悦心归命佛   恭肃殷勤造少萨  临命寿终见趣安   尔时世尊赞贤者阿难曰。善哉善哉。审如所云。复次阿难。造若干行。乃成所立。佛救一切。如母念子。佛说如是。莫不欢喜。 佛说杂赞经第四十九   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俱。尔时有一比丘尼子。舍家为道。喜诣家家。与诸白衣。杂错粗犷。行不纯一。母数诃之。勿得尔也。行有节限。若有法会。讲经说义。乃可行耳。无得效进为俗间事。父亦呵之。亦不肯受父母之法教。在于人间。家居造乱。但与恶人不成就子共相追随。遇诸凶人共挝捶之。加得手拳。今欲投水中。久乃置耳。叫呼得脱舍去。诸比丘闻而往救之。得还归家。诸比丘众。而往白佛。说其本末。佛告比丘。此人不但今世不随家居教。迷惑其行。乃往过去久远世时。有诸乌巢。宾近家居。人数喜探。欲捕取之。乌妻谓乌。无得近人家作巢。莫信于人。得无取卿加之苦毒。其乌闻之。虽欲舍去。心怀恋恋。不能避去。众人数数。共触娆之。故不舍去。众人捕得。尽搣其毛羽。荆棘系颈。天时霖雨。泥溺叵行。又不能飞。徐徐自曳。归到其巢。妻时以偈。歌颂问曰。   谁皆搣毛羽  今天复阴雨   被荆棘为铠  而立户何谓   乌以偈答妇曰。   我身吉祥有所缘  于今天时大霖雨   汝促开户无恼我  且持食来活我命   其妇以偈答曰。   我如所念如所造  卿所谗哳多所贪   今遭凶危如得华  后方当更获其实   我之所颂亦可受  具足成酪致醍醐   值此勤苦众恼已  当诣屏猥处闲居   去彼不远。有一神仙梵志道人。遥闻其声。而歌颂曰。   不睹恶罪果  缘是遭苦患   以故莫作罪  将无受大恼   佛告诸比丘。欲知尔时乌妻不乎。今此比丘尼是也。其乌夫出家子为沙门被打搣者是也。尔时仙人则吾是也。昔日相遇。今世相值。佛说如是。莫不欢喜。 佛说草驴驰经第五十   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尔时有一比丘。新学远来客至此国。诸比丘欲求猗筹。诸比丘闻不与猗筹。今观于子。行不具足举动不祥。将无于此造损耗业。尔时新学不得猗筹。复诣余处。求索猗筹。彼诸比丘。不问本末。速授猗筹。前比丘闻。即往问言。卿何以故。不问本末。便与猗筹。比丘答曰。吾授猗筹。有固不妄。当奉事我。供养以时。有新比丘。安详雅步。举动不暴。入出进退。不失仪法。类如佳人。不似凶恶。主比丘独在不出。新学比丘。复取衣钵。取主比丘。挝捶榜笞。就地缚束。犹系其口。将无所唤。人闻其声。即于其夜。驰迸行走。天欲向晓。诸比丘众。适闻其声。皆来趣之。解其系缚。则问其意。时彼比丘。本末为说。语比丘当共分布行求索之。使我还得衣钵。诸比丘答曰。吾等语卿。莫得妄信。勿与猗筹。将无见抂。自在放恣。不用吾语。所可作者。今可自省。时诸比丘。具启世尊。佛言。诸比丘。此比丘者。不但今世。为是凶人。所见侵抂。不知本末。而妄信也。所在相遇。辄为所侵。乃往过去。有梵志。名草驴驼。载瓦器。有持门户。行于道路。遥见一奴。住于道傍。遥睹梵志。稍来近之。心欲劫夺。与之相见。梵志信之。此人见我。来奉事我。有所施与。来亲附我。彼时梵志。以偈颂曰。   汝处于四衢  颜貌有反覆   人未知本末  不选择观察   其道人睹此  净修行最法   无有众凶恶  当施供事我   尔时余梵志。道共侣行。皆共谓言。莫信此人。将无欺卿挝夺财物。以偈颂曰。   梵志无得趣见人  于四衢路莫妄信   摇动其目面无理  定将挝卿夺卿物   彼时梵志。不信伴语。反信贼奴。未有所益。佐助供养。于时彼奴。向于夜半。人见断绝。即奔走前。挝捶梵志。破伤脚膝。眼眩躃地。夺其财物。草驴驼梵志。亡失所有。又复破其膝。躃地啼泣。犹如小儿。称怨呼嗟。时有一天。名净修梵行。以偈颂曰。   其求财于利  而行于愍哀   [怡-台+龍]悷而自用  不从尊师教   皆当得是患  如彼梵志苦   从愚不慎路  获罪如梵志